大召寺三绝

英资

大召寺三绝

明清时期,人们把呼和浩特称作召城,为什么这么说呢,一种说法是:明万历8年建成的“弘慈寺”,蒙语为“伊克召”,俗称“大召”,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相当于当时的归化城面积的近一半,而且建筑物较多,建筑规模很大,虽然是一座庙,仅比归化城小一些,与其把大召说成是一座寺庙,还不如把大召说成是一座城,故把呼和浩特称作是召城。

大召寺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史籍记载林丹汗“克归化城、夺银佛寺”。大召能与城并提,可见它在漠南影响之大。清太宗皇太极率领军队追击林丹汗至呼和浩特,命令部下在城中纵火,“只剩银佛寺等庙宇未毁”,这也说明了大召很有声望。后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土默特都统重修大召,重修后改弘慈寺为无量寺,这便是今天大召寺汉语名无量寺的起源。

还有一种说法:明代以后的清朝从雍正皇帝到康熙至乾隆时期,这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呼和浩特兴建了很多的召庙,著名的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走进呼和浩特以后,就可以看见很多壮丽的召庙,当时归化城的大街小巷,召庙遍城,商店林立,社会上人们把这拥有众多召庙的城市称之为召城。这是明代和清代两个时代的两种说法,不管是明代还是清代,我们说到的大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可见,大召在呼和浩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使是现在,人们来到呼和浩特,首先还是要到大召看一看。

大召寺三绝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修建。寺庙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教中的黄教),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庙。大召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汉传寺庙的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游客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就可以轻松的游遍全寺。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因为清顺治皇帝迎接达赖五世赴京时,曾住宿在这里;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如今殿内光线很暗,游客不一定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此后这里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大召的三绝,距今四百多年历史的,全部是维持当时的原模原貌,没有经过后期任何的人为修善,也体现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精湛的雕刻工艺。所以也可以称得上是寺庙的镇寺三宝。三绝分别就是“银佛”、“龙雕”、“壁画”。

大召寺三绝

银佛

当你来到寺庙内的大殿中,可以看到一座由3万两纯银铸成的“释迦牟尼像”。银佛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当年银像落成时,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寺,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因此大召寺当年也有“银佛寺”之称。

这是一尊用一吨半(三千斤)的纯白银打造的释迦摩尼佛祖像,因为为了防止白银在空气中的氧化流失而发黑,所以在外面镀了一层金箔,以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这尊银佛,庄严肃穆,金碧辉煌,而且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尊银制的释迦摩尼佛祖像。这就是大召三绝之首的—银佛。

在银佛座前,有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这就是龙雕。相传龙雕使用了粘土、料浆石为原料精制而成,工艺十分考究,是佛殿中的精品。

大召寺三绝

龙雕

这是大召的第二绝,是当之无愧的,龙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吉祥的图腾,大召的这对龙雕就像两个大力士一样,插着腰,四目相对,两爪推火球,刚劲有力,盘旋在一对通天柱之上,但是大家一定想不到,这对龙雕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这对龙雕是用,黄泥、纸浆、糯米混合雕刻而成的,而且它最为神奇还是,它龙身之中是没有骨架来支撑的,完全凭借龙爪为支撑点空心的盘旋而上的,在龙身外面也只是刷制了一层金粉,而且经过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的沧桑,龙雕至今没有掉色和裂缝的现象发生,这充分的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雕刻工艺,另外这对龙雕在寺庙中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象征民族团结的!!

所以这对龙雕不仅在大召就是在全国也是堪称一绝的!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英资
  • 趣闻 半山桑
  • 趣闻 茹薇
  • 趣闻 芝兰子
  • 趣闻 智晖
  • 趣闻 永穗君
  • 趣闻 断人肠
  • 趣闻 戊辰
  • 趣闻 润杰
  • 趣闻 钰文氏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