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春秋时期的某一年,我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带着一帮文武皆备的弟子来到楚国。楚昭王看到了孔子的实力,于是想把楚国一块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孔子。
这时,楚国的大臣子西阻止说:“大王使臣出使到诸侯各国有,有像子贡这样善于外交的吗?”
楚昭王说:“没有。”
子西又说:“大王左右畏佐的大臣,有像颜回这样贤能的人吗?”
楚昭王说:“没有。”
子西又说:“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英勇的吗?”
楚昭王说:“没有。”
子西再说:“大王各部主事的臣子,有像宰予这样干练的吗?”
楚昭王说:“没有。”
然后,子西接着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接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是五十里。如今孔丘推崇的是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召公的治国方针。大王如果用了孔丘,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合乎道义地保有几千里的土地吗?况且周文王、周武王当初只有几百里的土地面积,但经过他们两代的经营终于灭商,统一了天下。所以,如果孔丘拥有了楚国那七百里土地,加上又有那么多贤能的弟子辅佐,对于楚国来说,并不是一个福音了。”
楚昭王听后,大吃一惊,然后放弃了封土地给孔子的打算,并在这一年秋天死在城父。
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在任命孔子,封孔子土地上,楚昭王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评估失当,必生祸患。
楚昭王在被子西阻止前,可以说对孔子有一定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打算把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但是,看完这个案例,我们也很清楚的感觉到楚昭王对任用孔子前,对孔子是没有进行综合评估的,特别是对孔子个人和团队的实力与影响力,未做完整的、公正的评估,以至于令自己的决策产生偏差和失误。
所以,当楚昭王听到子西说,既然我们楚国的大臣中,没有一个人能和孔子的团队相比,那么把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那不是将埋下“祸起萧墙”的危险种子吗?
而且,对于楚国来说,他从周天子那里断承的合法土地只有五十里,其余几千里都是非法所得。但孔子的政治主张是“见利思义”,是推崇西周施政主张的。如果把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那到头来,是否要把楚国的那几千里非法所得的土地,奉献出去呢?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与谋。”因此,从楚国的角度来看,楚昭王在任用孔子时,显然是没有认真进行评估的,是失当的。
其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任用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人的决定,也可以和亲密的人共同商量。但从楚昭王的口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他在决定之前,是没有和大臣一起商量的。
而楚昭王由于当初粗率的决定,没有得到大臣的支持,但消息又发布了出来,后来又取消了原来的打算,这样的结果就是陷孔子于危险境地而不顾。
如果楚昭王确实很惜才、爱才,那么即使是大臣怎么反对,他也一样会保持当初的决定。但问题是楚昭王一听到子西的谏言,想了想:“对呀!如果把七百里土地封给了孔子,凭着孔子的实力和影响力,那我们楚国,不是在养虎为患是什么?”
一个领导者很关键的是用人、识人,并能识别谏言,自己有主见,自信而不自视。该从谏如流的应该从谏如流,该当机立断的应该当机立断,否则就会优柔寡断,落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结果。
所以,在用人时,我们必须树立两种意识:
其一,未决定任用之前,要对被任用人一个全面的评估,并预测出任用的风险,权衡利弊。
其二,未决定任用之前,不要过早把信息发布出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阻碍和麻烦。
其三,对被任用人摇摆不定时,要积极与核心管理成员沟通,看看他们的想法。
其四,下定决心要任用时,决心要强,务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