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买2/3的火车票
如果你买2/3的火车票,就不能到达目的地。
很多企业忽视广告具有明显滞后效应这个事实。第一天打广告,恨不能第二天就能上销量,殊不知广告的启效时间已从以前的3周变成现在的3个月。如果你不能坚持,那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很多企业匆匆忙忙地上广告,又匆匆忙忙地停广告,大把的广告费打了水漂儿。在批评脑白金广告投放无节制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它至少比只花24的广告费永远不到位要好。
误区二:在30秒广告中只提一次品牌
很多30秒广告片,画面精致,看得出花了大把的银子,并且只在最后标版羞羞答答地出一下品牌,时间可能不到两秒。就创意和制作而言,无可挑剔,甚至让创作的广告公司获了奖。真是可喜可贺。但我鲁莽地下一个论断:这样的广告片只在一种情况下可能成功,那就是这个品牌是家喻户晓的,是我们所说的强势品牌,比如耐克、可口可乐。
广告片中多说几次品牌在广告圈里似乎是一件可耻的事,因为它显得不国际,当然也就难获奖。但以我们探索十多年拍了300多支广告片的经验来看:30秒广告能提3次品牌,15秒广告提2次品牌会比较好。如果有旁白最好再加字幕就更有保障。广告是给企业家和评委看的,更是给消费者看的。
误区三:广告要大家都喜欢
任何一个企业的营销活动都是针对人口中特定的一部分人——目标市场的目标受众。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批评某公司广告,但这些广告却达成了不俗的销售业绩。你不喜欢,并不代表没人喜欢。如果这些广告没有效,客户早就停了,又怎会让它播上一年两年?
给小孩看的广告,成人不喜欢有什么关系?
给女人看的广告,男人不喜欢有什么关系?
给农民看的广告,城里人不喜欢有什么关系?
给普通人看的广告,雅士不喜欢有什么关系?
给外行看的广告,内行不喜欢又有什么关系?
界定目标受众是创作任何一条广告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而广告最重要的就是取悦这些人,而不是所有人。
误区四:大创意不能坚持
万宝路用牛仔形象代言坚持了50年,伏特加年复一年坚持表现它的瓶形。而我们很多企业不用说十年八年坚持一个大创意,甚至一年都坚持不了。原因有三:
1、从来就不懂,也就没挖出什么大创意。
2、喜新厌旧的人类本性作怪,再加上身边怀疑议论的声音叽叽喳喳不断。
3、换了一家广告公司,前任公司搞的统统推翻,不然又怎见他们的水平。
发现了大创意却不能坚持,实在是可惜!更糟的是,大创意不能坚持会带出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广告调性也就很难坚持,最后一堆广告之后,品牌成了个五花脸。
误区五:策略诉求和表现形式说变就变
即使有好的策略,而且制作了一支诉求准确的广告,要知道所传递的信息还必须与几百条其他商业信息竞争,这些“噪音”会影响你甚至消融你的信息,所以坚持统一的策略诉求和表现形式十分重要。
西安杨森的表现一直坚持打比喻的方法:易蒙停,用关不住的水龙头作喻;达克宁,用拔草作喻……它也成功了。
误区六:过分强调广告的合理性
《广告奏效的奥秘》中讲了一个内衣广告的故事——
美国一家广告公司为一家女式紧身内衣生产企业开发出一套广告攻势。广告中的女人只穿着紧身内衣,在人来人往的大城市街头旁若无人地行走。标题是:“我梦想,身上只穿着XX紧身内衣穿过纽约闹市。”
在播出前,人们对广告攻势的效果进行预先测试,结果惨不忍睹!被访的妇女们目瞪口呆,表示坚决拒绝这类广告。
照理说,该广告应该压进箱底弃置不用。但却不然,广告公司声称,测试结果正是他们刻意追求的。于是决定让广告播出——业内最成功的广告之一从此问世。
广告和逻辑没有太多关联,倒是和情感、联想、印象关系甚密。
误区七:一则广告放进两个以上的想法
专业的广告人都知道,一次说透一件事情、一个道理已是相当不简单。光是把一个点、一个信息注入消费者的心脑,已经足够把创作人员折磨得够呛。但客户竟然要求在一则广告、一条片子里放进那么多内容,这个那个,一样都舍不得丢。结果广告片就多出一些不协调的东西,不仅抢占了时间,而且使得广告主张变得模糊不清。
误区八:不好意思做“俗”广告
广告有两个目的,一是促销产品,二是提升品牌形象,俗广告某种程度上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伤害,但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当然是先把熊掌拿到,鱼以后再钓。如果销量都没有,要形象还有何用?
误区九:重创意,轻叫卖
很多客户清楚地表示,有创意的广告有些我们也喜欢,也看得懂,但叫卖更直接、更能见效益。当然,笔者并不喜欢纯叫卖式的广告,甚至可以说是反对,但从叫卖式广告中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却不容置疑。
误区十:提供服务的广告公司越多越好
很多企业总是认为: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广告公司越多当然越好,因为可以整合社会资源集思广益嘛!
其实不然。踏踏实实选择一家合拍的广告公司提供年度服务更有价值。
综合广告代理的年度服务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笔者认为,广告创作的年度服务更值得企业重视。一方面企业有一个长期跟踪贴身服务的广告公司来进行品牌的维护和推广,从专业上更能有效地保障品牌的成长,另一方面,有年度客户,广告公司也稳定地埋头进行创作,互相之间都有一个安全感。从而保证创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并渐入佳境。
问题是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甚至相当多的大中企业仍然是东一棒西一锤地与广告公司在合作,结果策略得不到坚持,广告调性无法统一,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始终是青果子,永远来不及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