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组织的最大风险,是用人风险。要用人,用准人,首先必须识人。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人才呢?笔者认为,下面5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一、从德与才的关系上识别人才
从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将人才分为四类(如下图):
甲:是双高人才,既有德又有才。这是企业的骨干,企业的核心人才。
乙:一高一低,德不错,就是缺才。对这部分人,主要是给他机会,培养提高他的能力。
丙:一高一低,才不错,主要是缺德。这部分人比较难办,一般有3个特点:一是极端自私,不顾道德进行贪婪掠夺;二是拉帮结伙,搞小圈子;三是对上对下两副面孔,对同志缺乏诚实和友爱。这种人,可以说哪个单位都有。对这种人,不用,弃之可惜;用,他缺德,恐有后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和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总裁奥米欧的共同看法是,对这种人不留。他们的理由是,因为能力强,而总不能按公司文化理念行事的人,早晚是会捅出大漏子的。
丁:双低人才,既无德又无才,这部分人不用,要逐渐淘汰。
国内一位企业家说,有德有才,信而用之;有德无才,帮而用之;无德有才,防而用之;无德无才,弃而用之。这话很是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二、从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的关系上识别人才
从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将人才分为四类(如下图):
甲:双高人才,既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有较好的工作态度。这是企业的骨干,领导对这部分人的工作就是应当放权。
乙:一高一低,工作态度好,但工作能力弱。对这部分人主要是提高他的能力,要多培训、多训练。
丙:一高一低,有工作能力,但工作态度差。对这部分人的训练主要是转变工作态度。但要转变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比较难。工作态度主要是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爱岗精神,包括纪律性、主动性、自律性、责任意识、热爱钻研精神、自我开发精神等。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由于工作态度是从小养成的,是个习惯问题,要有好的工作态度,必须有好的工作习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失败,不是工作能力,而是工作态度问题。这部分人的转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到工作态度的重要性,从培养习惯入手,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另一种仍是麻木不仁,我行我素。
丁:双低人才,不仅工作能力差,而且工作态度也差,这部分人不能用,要逐步淘汰。人才流动,大流不行,不流也不行,要制订政策,把这部分人挤出去。
日本企业家提出3:4:3用人法则,即在每10个员工中,对其中3个要不惜代价留住,4个要教育,转化,另外3个要逐步辞掉。这种用人法则很有借鉴意义,目的是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向上的精神,每个人都有留的机会,又有被辞掉的危险。因此,大家都得努力干。
三、从智商与情商的关系上识别人才
智商,主要是指智力、知识,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等,是运用已有知识处理自然界中的问题,是解决做事的问题。
情商,主要是指情绪的协调,如情绪的自觉、情绪的管理、驾驭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人的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是运用已有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是解决做人的问题。做事与做人相比较,做事易而做人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