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毗邻深圳和香港,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十分完善,无疑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这恰好也是东莞所有招商企业都共有的优势。面对相同的投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招商者如何脱颖而出?早在1989年就开始利用外资开发工业园区,继而引进外商投资设厂,开展“三来一补”业务的一家工程企业的经验是:一定要让客户满意。经过10余年拼搏,目前工业区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建成工业厂房22万平方米,引进外商企业近30家,吸纳员工近万人。去年工业区企业累计出口总值高达1.68亿元,为国家创汇5000万元。
以商引商效果好
1992年,这家位于东莞塘厦的工程局成立了实业发展公司,专门从事招商咨询、外商投资服务和管理工作。当时,周边地区盲目开发土地资源,令招商面临严峻局面。分析认为,沿海地区交通、水电、通讯、商业等大环境差距正逐渐缩小,除特区外,大部分地区利用外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基本相同,外商投资决策理应注重合作方的选择。这一判断使招商工作的重点集中到为外商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上。
例如一家台商,在深圳已投资办厂多年,因业务原因要迁址东莞,在东莞考察时,优越的条件令其感叹不已。公司获悉后,为其详细介绍了投资环境和相关法规。但是,外商并不急于表明其投资倾向的意见。因为,此时他正站在“买方”市场上,完全可以从容地“货比三家”。为了抓住这一机会,实业公司领导多次上门拜访,兼之考察台商的实力。并承诺,“您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其余的由我们做。”精诚所至,台商终于决定投资,并且还介绍了不少朋友来投资。同年,凭这种“以商引商”的拓展方式,成功地引进了11家外资企业。
服务要超过客商预期
负责招商的公司建制要精干、灵活、高效。处理招商事项时,如果能超过客商的预期完成合作,则成功性会大大增加。
例如一家香港较大型的印刷企业准备到内地设厂。但是,因为行业特殊,立项批文难以如愿,投资计划一再搁置。几年前来到东莞。经过研究,公司认为,该项目虽然属国家限制引进之列,但其资本额较大,技术含量高,对中方合作者而言,经营风险较低,应当可以争取。于是,将政策用足用活,并在争取广东省经贸委、市政府、新闻出版局和公安部门的支持下,最终成功引进了这一项目。
某大型台资企业第一次来大陆投资,十分谨慎,谈判时调遣了公司多名要员、律师和台湾大学的教授,他们咬文嚼字,生怕“暗藏杀机”。该公司始终以诚相待,耐心而准确地回答每个问题。经过整整两天两夜的艰难谈判,合作协议终于签订。但要求在150天内交付15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攻坚战”,厂房提前20多天竣工。看着宽敞漂亮的新厂房和瘦了一圈的施工人员,台商又激动又内疚:“其实时间上我们留有余地,因为担心你们办事拖拉,有意压你150天的。”
加大前期投资降低引资风险
目前,沿海地区的招商环境正处于变化之中。以前,该公司是把员工手中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厂房开发的。那时,境外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内迁,外商对设厂的基础设施等要件要求不高,投入产出效益比较理想。然而,仅仅几年时间,厂房供应便供过于求,外商的选择范围迅速扩大。这种情况下,招商前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例如解决好水电不足的问题,最好采取先筹措资金建成中心发电厂和专用供水系统,确保生产生活所需,再从供水供电的差价中逐步收回投资的方式。
由于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外来优良资本日益稳定,在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该公司近期成功的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实现了引进项目从小型劳动密集型向大中型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大大降低了引资方的投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