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成功之道大解析

   2023-04-12 互联网3990
核心提示:  80年代初的内地小镇,随便走过一条小巷,总能听到“铮—铮—铮”的弹棉花的声音;也常能看见修鞋的小铺子里,鞋匠们正叮叮当

   80年代初的内地小镇,随便走过一条小巷,总能听到“铮—铮—铮”的弹棉花的声音;也常能看见修鞋的小铺子里,鞋匠们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鞋。各式发廊里的橱窗上,贴着正在流行的发型图样,青年男女操持着略带浙西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你进去理发。

  那时无论是弹棉花、修皮鞋,还是开发廊,总逃不过“温州”二字。二十年后,他们早已走出了手工作坊时代,创出的业绩让中国以至世界刮目相看。

  最新的统计,仅在昆明经商创业的温州人就有6万人,创办的数千家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百亿元。在美国的温州人已有23万,据不完全统计,仅曼哈顿至少有56家温州人经营的礼品批发商店。温州购房团的“炒房旋风”更是从国内开始席卷纽约地产市场……

  无疑,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群体。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用“很有意思”来形容温州人现象。

  三个“M”和一个“I”成就了温州人的商业理念。

  从商,温州人是成功的。用王春光的话来说,“他们一开始没有资本,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却能够成群地影响着一个城市。”

  “有美国学者,用三个‘M’和一个‘I’来总结温州人成功的原因。”他说。

  所谓的三个“M”指的是大众模仿和创造性(mass initia-tivess)、流动性(mobility)和市场(markets),而‘I’是指空隙(in-terstices)。王春光解释到,这是说温州人很早就走出温州到了各地,并且进入了市场。当别人还没有市场意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各地的市场上奋力打拼了。尽管那时候他们经营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鞋、服装等商品,但是当其他人开始参与市场,他们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市场经验。“这是一种空隙,温州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