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公益营销战略三大误区

   2023-03-08 互联网4790
核心提示:公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行为越受 到国内外企业的重视,跨国公司对此早已是技艺娴熟,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驾轻就熟。但对于众多中小

    公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行为越受

    到国内外企业的重视,跨国公司对此早已是技艺娴熟,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驾轻就熟。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虽然它们也知道公益营销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等有诸多益处,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难以掌握具体操作的要点等原因而与公益营销失之交臂。实际上,对于公益营销,中小企业亦大有作为。

    公益营销≠大投入

    如今,一提到公益营销,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动辄上百万、成千万的大手笔资金投入。的确,通过巨额资金投入而声名鹊起的不在少数,如今年6月份汶川地震中,广东加多宝集团以一亿元的捐款而立马扬名中华,短短几天间其主导产品红色罐装王老吉饮料供不应求,屡屡脱货。

    公益营销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勿庸置疑,但公益营销的效果并不能简单地说:投入大则效果好、投入少则效果差。蛇有蛇路,鳖有鳖洞。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在企业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每年从自身的营销收入或税后利润中提出相应比例用于公益营销是完全能够的,关键在于企业必须以营销的心态来操刀公益,明确市场定位,使营销行为与企业目标人群相对应,从而使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事实上,公益营销不仅仅是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给那些恰好需要相关帮助的人,并通过他们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得以广泛传播。

    某食品加工企业,近几年来,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公益营销,如2005年为25万元,2006年为34万元,2007年为52万元,逐年递增,虽然投入不多,只有区区几十万元,但由于企业使用得当,实现了公益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如为了使企业产品之一的红薯粉丝占据当地主导市场,针对中老年人是家庭购菜主力军的特点,该企业以“环保、绿色、扶困”等公益主题,相继组织他们到原料种植基地、产品加工车间进行实地参观,每月一次,最后还免费赠送产品。这项活动,企业每年的付出很少,但数年坚持下来,百姓口碑相传,产品美誉度很快提升,成功占领当地90%的市场份额,更值得称道的是,企业的相关产品也因爱屋及乌而畅销市场。

    公益营销≠公益活动

    很多中小企业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就是遇到公益活动拿一笔钱来,然后再拿一笔钱进行媒体宣传,以形成舆论焦点,吸引大众关注。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并不能达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公益营销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规划,是从企业自身的定位、需求而形成的战略,而不是盲目跟风各种捐赠活动和随意攀比对手的策略。同时,公益营销还必须着眼于长远而非眼前,保持相对长期和稳定的动作,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上文所谈的食品加工企业,每年都根据企业产品特点、针对的消费群体制定具体的公益营销计划,设定营销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公益主题,探索创新的活动新形式。如2005年就粉丝、薯干、薯片等产品与教育部门制定了“让孩子亲近自然计划”,内容是甘薯收获季节来临时,组织学生采挖红薯,参观淀粉及后续成品制作全过程,讲解相关科技知识,活动结束后,每位小朋友还将获得由企业赠送的需要带回家烧煮的小袋粉丝。2006年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展“送温暖计划”,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打成礼包形式,分别在端午节、春节、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期间通过慰问形式赠予各贫困家庭。

[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