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在选择公司时,往往是看其最终提供的知识产品与成果。如果知识产品与成果提供的多、内容新颖,就认为这笔钱花的值。表面上看,企业是做了一次满足需求的自主选择,而实际上,他们或许只是买了有借鉴价值的一沓,这笔钱花的不值!
实际生活中,花了大笔冤枉钱的企业并不在少数。问题不在于结果是否物有所值,而在于一开始企业就陷入了含混性需求的误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顾客要买2寸的,实际上他是想得到一个2寸的钻孔,利用这个钻孔挂上他高价购买来的名画。这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顾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挂上买来的名画,买钻头、打钻孔都是他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他把最终需求(挂名画)隐藏在了间接需求(买2寸的钻头)背后,从而出现了需求含混性的表现。
对于含混性需求,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小故事:某位经理要求分析人员搜寻一种生产更清晰的复印纸的技术,因为他需要更清晰的复印纸。于是分析人员就问:“为什么需要更清晰的复印纸?”经理解释:“现有的复印纸清晰程度不够让业务员阅读。”经过一番交流,发现根本的目标是让业务员(业务员有400名)可以清晰地阅读资料,而采用已有的在线查询系统加入一个小功能就可以解决了。这位经理就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将目标转换成自己所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对于自己真正的需求出现了含混性,一旦按照他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达到其所期翼的目标是很低效的。
在实际的咨询需求中,很多企业也会陷入需求含混性的误区。有的企业找咨询公司做建设项目,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企业的核心理念不突出,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没有热情,企业文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实际上,经过仁达方略深入的分析调查,企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母子公司集团文化的一主多元没有建设好,一主多元没有建设好又是因为母子公司组织架构出现混乱,而组织架构的混乱又源于该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不明晰。问题出在战略目标与集团管控上,企业却诉诸企业文化有问题。按照企业的需求,咨询公司即使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做的再好,也仍然解决不了原来的问题。企业花了大笔咨询费买了份企业文化手册,具有一定程度的使用价值,但是这个使用价值能转换为企业的实用价值吗?
对于咨询公司而言,出一份咨询报告、文化手册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要想做一个受尊重的咨询公司,并非是把咨询费拿到手就是成功,相反,它们会关注企业咨询后的运转情况、问题解决情况。企业问题解决了、企业成功了,咨询工作才算成功,企业问题没有解决,即使拿了咨询费也同样是失败。咨询费用体现的应当是咨询结果的价值,如果企业仅得到了会看不会用的咨询报告,这份价值就大大缩水,而企业如果得到的是一份解决之道,这份价值就增值了。这就是所谓的“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