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企业文化建设四误区

   2023-01-12 工人日报,作者刘强7350
核心提示: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繁荣背后暗藏乱象,热闹之中亦有隐忧,引发业内与舆论热议。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应警惕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繁荣背后暗藏乱象,热闹之中亦有隐忧,引发业内与舆论热议。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应警惕以下四个误区,以此为戒。

  一是滥用国学,故作高深。近年国学走红,部分企业聘请咨询公司帮助策划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把国学经典提炼成理念。古为今用,几成一道风景。例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是某“中字号”央企的核心价值观。这两句话分别典出我国古代文献《尚书》和《大学》中,比较晦涩难懂,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估计这个企业很多员工都搞不清楚涵义,更遑论践行了。

  
类似的还有某银行的“大行德广”、“善建者行”,等等。老祖宗的话,流传数千载,自然是好,也不是不能用,关键是用在这个企业“合不合身”,是否形神兼备,员工能否与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若只是赶时髦、秀一下,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本义。据笔者观察,目前这股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宜提倡。

  二是重外轻内,一头热。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一方面,聘请咨询公司提炼企业文化体系,的确是一个有效途径,成功者不乏先例。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一门心思依靠“外脑”,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力量,值得商榷。事实上,“外脑”要深入企业调研、诊断,摸清企业原有的文化资源,真正了解企业的精髓,对文化积淀进行创意提升,找到恰当的表述方式,要出成果,殊为不易。而企业内部的干部员工,对本企业的文化底蕴了解、熟悉,总结出来的文化反而更易被员工接受。

  有人戏言,咨询公司制造的“罐装”文化,远不如企业自己提炼的“散装”文化鲜活、管用。另外,企业文化应彰显个性,咨询公司总结出来的文化,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时“萝卜快了不洗泥”,无法保证质量。笔者认为,提炼企业文化应坚持“内外结合,上下结合,以我为主”的原则,杜绝一头热的现象。

  三是练虚功,难落地。把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和企业的行为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核心,也就是使文化理念变抽象为形象,由一般到具体,让员工对文化理念认知、认同,变成信仰,然后自觉践行、产生绩效的过程。但实践中发现,企业文化落地是一个难点。有的企业主导文化提炼出来了,企业文化手册、企业文化故事集也出版了,该做的似乎都做了。员工称之为“编编书,开开会,动动嘴”,员工左耳听、右耳冒,心里真正想的啥,领导不知道,所谓“鸡肠不知鸭肚事”。

  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文化接地气,才能赢人气。接地气,要求搞文化落地不能运动式,不能一阵风,必须树立长期作战思想,猛火熬,慢火炖,做到常态化。

  接地气,要求企业文化必须与管理有机融合。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不体现在制度上,就不可能被员工接受。企业文化融入管理实践的过程是理念实现制度化的过程。要以企业文化理念为参照,认真梳理现行制度是否符合企业价值观,审视企业倡导的文化是否有制度支撑,避免“两张皮”,做到把文化基因深植于管理中。

  接地气,必须坚持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实践中,要动脑筋,创新方式方法。可采取强化立体宣灌,依靠活动推动;强化领导的文化自觉,模范行为带动;建立示范区,强化典型促动;用人文关怀凝聚员工,促进人企互动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找准切入点,抓好着力点。化文本为行动,化理念为实践。只有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才能实现落地目标。

  四是换领导,文化变。常常有这种现象,前任领导刚调离,继任领导就按照自己的喜好更换主导文化,“重起炉灶另开张”。此种做法,首先,割断了企业的文脉,使其无法被充分利用、传承,实现最大价值。其次,做法不严肃,令员工无所适从,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为此,企业家要时刻提醒自己,虽然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家文化,但是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可朝令夕改,已明确并为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要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让企业文化建设一脉相承,而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能否做好这件事,对企业家的文化修养乃至道德水准都是一个严峻考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