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这个数字仅仅低于中国移动在世界杯期间出的钱”。
从去年到现在,青岛啤酒的电视广告投入为4亿多元。其中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约为2000万~3000万美元,到2008年之前付清。中央电视台二频道的冠名权应该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与湖南卫视的3年合作费用在4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赞助世界杯为4000万元人民币。
其实,世界杯“观球论英雄”是青岛啤酒今年赞助的第二场重大体育赛事。第一场是今年年初的都灵冬季奥运会。青岛啤酒在都灵冬季奥运会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来自全球各地的体育迷们感受到了这一来自中国的国际品牌的巨大魅力。
奥运会,世界杯,重大体育活动少不了青岛啤酒的身影,如此密集地在体育营销上投入,体现了青岛啤酒对体育营销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如此巨大的投入青岛啤酒是否能够承受得住?为了消化这些投入,青岛啤酒到底要花掉多少银子?即使作为年收入近百亿元的企业,是否能吃得消?
但是青岛啤酒对此的回答是:经过数年努力,青岛啤酒的品牌整合已经取得了成功,各项经济指标高居同行业之首,六大主力品牌占总销量的近70%,着力培育的高附加值产品青岛纯生啤酒每年的增长率为50%,提升了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巩固了青岛啤酒高端定位的形象;品牌年轻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品牌的第一提及度比2004年提升了46%,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各大啤酒品牌;2005年品牌价值达到199.91亿元人民币;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十大品牌,青岛啤酒品牌名列第四。
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对此评价道:通过参与各类体育赛事,借用体育营销手段,青岛啤酒丰富了品牌内涵,树立了品牌形象,传播了品牌主张。
自从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以来,各行业巨头对奥运这块大蛋糕的争夺便从未停止过。
啤酒行业更是如此,竞争的激烈已使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组委放弃了对奥运赞助商的排他性原则,百威啤酒、燕京啤酒、青岛啤酒先后成功晋升为北京奥运会啤酒赞助商。正当业界对华润雪花的悄然无声有所质疑时,华润雪花却于近日宣布,其“非奥运营销策略”正式启动。华润雪花啤酒(中国)市场总监侯孝海表示,华润雪花从未参与2008年奥运会啤酒赞助商的角逐,但这并不意味着华润雪花会放弃对奥运会的参与。华润雪花此举,其一贯的体育情缘显露无疑。
2006年5月14日,华润雪花“非奥运营销策略”正式启动,为期3~5年。在启动仪式上,华润雪花啤酒(中国)市场总监侯孝海表示,华润雪花从未参与2008年奥运会啤酒赞助商的角逐,但华润雪花将投入与其他啤酒赞助商赞助奥运会相同的费用给啤酒消费者。侯孝海称,华润雪花实行的是差异化策略。
2005年的8月,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相继与北京奥组委签订赞助协议,几乎同时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国内啤酒赞助商。至此,加上之前与国际奥委会签约的百威啤酒,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有三家赞助商。
奥运会带来的诱人商机,使啤酒赞助商对奥运市场的争夺异常激烈。华润雪花虽然表示从未参与对奥运啤酒赞助商的竞争,但这并不表示华润雪花会放弃对“奥运”市场的猎取。按其一贯的“紧跟重大赛事进行品牌传播”的营销策略,华润雪花理所当然要和奥运这桩体育盛事续上一段情缘。
在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等奥运啤酒赞助商如火如荼全面推广各自的奥运战略时,华润雪花却突然推出“非奥运营销策略”。根据华润雪花的解释,“非奥运营销策略”的核心和本质,是通过支持广大的啤酒爱好者,通过面向更广泛的奥运参与人群,体现华润雪花对奥运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