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王者”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浅析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这是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确立的《巴黎宣言》上的一句令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多年牢记的一句话。
放眼全球,独特的文化优势将成为企业的核心力。管理的文化特色将是永存的,它将长期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影响着管理的。东方管理思想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不断地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儒家管理思想无疑是东方管理思想中的重中之重。
儒家理论由孔子开创并提出了主体的思想架构,孟子和荀子进一步补充,正式形成了一门学科——儒学。儒家一开始不是正统的理论,到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把孔孟之学融会贯通,提出了适应当时统治者需求的儒学新观点,汉武帝一看正合心意,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因此成为了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到了宋代,又加上了朱熹的程朱理学,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儒家的理论在不断地充实完善,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
儒家文化也积聚着管理的智慧、哲人的思索和精要。儒家理论博大精深,我们只对一些主要管理思想进行浅析。
一、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
二、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
三、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这和我们现代的管理思想是多么一致!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千古不变的管理真理,我们有什么理由盲目地批判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