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学与企业管理

   2023-01-12 互联网7240
核心提示:幸福是什么 曾经有这样一位大学老师,一度对语言文字组合痴迷,也逐渐因为研究现代诗出名,至少在圈内及各高校间闻其大名者众。

    幸福是什么

    曾经有这样一位大学老师,一度对语言文字组合痴迷,也逐渐因为研究现代诗出名,至少在圈内及各高校间闻其大名者众。一段时间之后,不仅出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要求,他要回答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质问,还因为研究领域的缘故,他要受到圈内人出于交流沟通抛来的提问,以及探奇或者挑衅甚至其他莫名其妙缘故的质疑。

    面对这些目的各异的追问,和其他众多回答者一样,他最难逃避的是“现代诗(以及诗歌)是什么”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让他厌烦的问题,助其声名鹊起,原因倒不在于他的回答本身,而是他回答问题或者说思考问题的方式。

    按照其原意回答的话,就是:“我无法确切告诉你诗歌是什么,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诗歌不是些什么。随着逐渐增加排除的对象,诗歌所属的范畴由此缩小。只要时间足够久,研究足够努力,诗歌是什么可以不言自明。”然而遗憾地是,没能等到那个“不言自明”的美好未来,不仅因为我所处的阶段,是在他“时间足够久”的界线之前,还因为不久之后他就放弃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

    当然这是后话,原因也是本文探究范围之外的东西。但是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因为9月21日在“中国人力资源100人”“发起年会中,一位最早将幸福学引入国内的国际学术权威,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奚恺元关于“幸福”的定义,与之几可类比。这位教授认为,可以采用类似以下三种测量方式来测量我们的幸福感(主观感受):一种是测量生理,如脑电波、唾液分泌量等,一种是测量行为,如吃得多少、发生频率高低等,一种是依据自我阐述,如好吃、好玩、难受等定义。这种定义主观感受的方式,和我那位老师使用排除法不尽相同,也和习惯意义上定义“幸福、悲伤、美好”等的方法有别,但是带给我的感受一致,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变革。

    应该说,无论有人认为幸福是相对概念,还是这位教授说幸福就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且把正的感受叫做幸福,负的感受叫做不幸福。重点一如对诗歌的定义,不在于这些概念包涵些什么,而在于我们要看什么因素与之相关,或者与之绝对不相关。比如幸福,涉及的是人跟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跟收入高低、年龄、性别等等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这个解答思路,也超越了此前对这类课题的解答,原因之一就是将其纳入了科学研究的范畴,使其可量化、有标准、能操作。至此,它与人力资源管理,如管理中将众多目标量化以供测评,有着殊途同归的性质。即便这样的类比让前者觉得有点俯就,但是实质上的道理并不附会。

    关于幸福的定义之后,奚恺元教授的演讲中,极为精彩的内容还有很多,其中尤为让我这个孤陋寡闻者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保持和提高幸福感的一些小小“规律”,以及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幸福的相关因素与规律

    

    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是金钱的多少。一直以来,为什么企业、个人都要拼命赚钱?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基本的假设:钱是幸福的基础,钱越多就越幸福。可实际上,到底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有调查显示,是城市平均收入高的人幸福,这个答案很稳定。在一个城市中,一般都是富人比穷人幸福,而且相当富的人要比一般富的人幸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