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尧舜禅让”看选人用人

   2024-01-18 互联网1170
核心提示: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大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小到一个单位的兴衰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大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小到一个单位的兴衰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党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只有坚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把人选准用好,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近日,笔者重温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对我党的选人用人问题又有了新的感悟。

    太史公在《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传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得一人’”。尧有九子,长子名丹朱。丹朱骄奢淫逸,为人暴戾。洪水泛滥,百姓忧心如焚,而丹朱却无动于衷,大泛其舟于洪涛中取乐。洪水退后,舟搁浅于泥,丹朱竟逼百姓堆沙推舟。“陆上行舟”的典故便出于此。尧正是看清了丹朱的“无德”,才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决定遍选贤能,禅让帝位。

    最先,尧看好的是巢父与许由。此二人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威望很高。唐尧亲自登门拜访巢父,将禅让之意说了一遍,巢父听后不接受。不日,尧继访许由。许由不但不接受禅让,而且遁耕于洪洞的箕山中不出。可尧十分看重许由的智慧和公心,使紧追至九箕山,说:禅让不受,做个九州长吧。而许由连九州长也不肯接受。然尧还是执意劝说不愿离返。于是许由感到这是一种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时,是这样记载的:“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许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盛欲求其名,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尧求贤不得,反而弄了一肚子气。

    尧虽碰壁而气恼,然为了天下黎民,还是忍气吞声地继续出访求贤。当尧来到历山,偶然发现了躬耕垅亩的舜,见其犁辕上拴有簸箕,不解,上前问其由。舜答:牛惰走慢,要用鞭策,而牛拉犁本够苦,再鞭之,于心不忍,所以拴个簸箕,不管那个牛走慢了,就敲几下簸箕。如此,左牛误以为是在抽右牛,右牛错觉是在鞭左牛,两牛都走快了,何必鞭打呢。尧闻之,不胜感佩。曰:舜乃对牲尚能爱怜体恤,让其承以帝业,定会爱民如子。于是尧有了传位给舜的念头。

    但尧并没有草率决定,因为尧毕竟对舜了解甚微,心里总不踏实。因此,以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代价来考验舜的治家本领。最后,又将九个不成器的儿子与舜一道生活,以进一步考验锻炼舜的教化才能。通过考验,发现舜内善持家,外善教化,他的邻居都能互相谦让,工作精益求精。验证了舜的能力后才传位给舜。舜接位后,禁贪贿,改陋规,减徭役,一秉大公,注重教化,仁爱为本,成为尧出色的接班人。

    “尧舜禅让”的过程,也是一个选人用人的过程,尧选择的接班人无疑是成功的。即使在今天,尧的选人标准和选人方法对我们也有诸多启示:

    启示一,公开选人,不拘一格。尧在选人的时候没有犯近视眼的毛病,不是只看重身边的人,走得近的人,而是走出去,听取群众的声音,选拔那些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在选人中能够五湖四海、不拘一格,不搞地域、亲疏和内外有别,村夫渔者这些社会的底层也在被选拔之列。可以看出,尧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别忠奸,洞察良莠,把人看准识透的“知人”之智,更有公正无私的宽广胸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