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企业家,应该能够让企业小环境成为盛世,让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具备奸雄潜质的人成为能臣,能够让忠贤之臣成为具有大胸怀的大臣,让普通的员工成为具臣。
《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二十三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公元前484年,颠沛流离的孔子在68岁高龄被自己的祖国鲁国迎回国。归鲁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为鲁国“国老”,类似于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职。鲁国君臣以及在鲁任职的学生都请孔子做政治指导。孔子也不断把自己更多的学生推荐给鲁国政府,一时间鲁国政府的很多“公务员”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季氏族人季子然有一次向孔子发问:“仲由和冉求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呢?”孔子略作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会问些别的(高深)的问题,哪知你只问仲由和冉求两个人啊!所谓大臣,是能够以大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踏踏实实干活充数的具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绝对服从吗?”孔子说:“正当的事情,服从是必须的。若要杀父亲和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以道事君还是以色事君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们有理想、有原则、有抱负,无论辅助哪一个人或组织,也都会促使这个人或组织,向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意以及仁道的思想上推进。假使对方违背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却仍然不听自己的意见,他们宁可辞职也决不会为了小利而妥协、丧失自己做人的原则。这才是“大臣”的风骨,不是为了所谓的地位、功名富贵等而去行“大臣”之事,变成“以身事君”或“以色事君”。
曾几何时,儒家学说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政治论调。由此开始,中国的官僚体系也由培养“以道事君”的大臣演变成培养“以色事君”的奴才。到现在,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就业,竟可以丧失一切原则。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大学生纷纷奔向公务员岗位,为了这个“小臣”的职位,削尖脑袋,四处送礼,以求闻达于显贵。在企业界,为了获取一份好的职位,可以去上野鸡大学,买假学历,甚至有的女孩子还要陪招聘男领导睡觉,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了潜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