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管理评论[]消息: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从方面来讲,无论男女,“选错行”也好,“嫁错郎”也罢,应该都是一次对职业的错误选择。本文想说的,是对于那些有了多年的经历,已经担任过几年企业中高层职务的人,在重新选择职业并且选择高管职位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当然,对那些知名的大企业来说,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招聘程序,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对那些只有几十条枪,一眼就看到底的小型企业来讲,老板一个人就可以指挥的滴水不漏,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一看企业规模
要表演,首先要有个舞台。舞台大小,灯光、音响等设施配备是否齐全,直接影响演员水平的发挥。对于人来讲,选择一个比较坚实、稳固的企业平台,是成就你职业生涯的前提。
韦尔奇只所以成为改变GE历史的了不起的人物,是因为他拥有GE这样的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推行他的“数一数二”战略,如果他赤手空拳的走向战场,或许他能照样成功,但他的一生将完全不会是这个样子。郭士纳是伟大的,是他带领IBM走出困境,创造了IBM新的辉煌,但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是IBM成就了郭士纳的伟大?
中国企业的短命,使你不得不考虑企业规模大小的问题,一般来讲,具备规模的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要大的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6到7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这就是人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考虑的企业现状。而现在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经绝对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概念,更没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条件。那个时代一夜暴富的神话,很短时间内完成财富的积累,已经不可能再现。现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理性,包括操作企业的理性,消费者的理性,金融系统的理性等等,在一个理性的环境里,企业的快速成长就有了很多条件的限制,致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具备规模的企业,才能有你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规模证明一个企业的整体实力,企业具备实力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有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当然,企业规模并不意味着有高的盈利能力,但它可以给你一个施展和操作的空间。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个只能容纳十几个人表演的小舞台,那你就必须充分考虑你是否能尽情地发挥自己,表演出你的最高水平;你还要注意你是否能在这个小舞台上能够站稳,会不会一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你还要考虑这个小小的舞台因为容纳不了太多的人的表演,会在某一天突然坍塌,会把你摔的个粉身碎骨。
做为在上拼杀多年的大家来讲,已经不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已经没有等待企业成长的时间,也没有和企业一起走马拉松的耐性。那么,选择一个具备规模的企业,将自己的经验尽快地在里面施展,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在接到通知后,不妨对这个企业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对相关情况有个详尽的了解,确定你是否参加,或者参加时采取的基本策略。
二看核心业务
核心业务是企业的命根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就如同一个人一样,你不可能样样优秀、项项全能,或者你擅长技术,或者你精于管理,只要你有过人之处,你也就会有短人一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这个公司的利润从哪里来,费用由哪里出,究竟哪一块业务是支撑这个企业的基础,是保证企业生存下去的根本。
现在的中国企业,有着太多的名不副实,动不动就是个集团公司,把你给唬的一楞一楞的。也正因为这样,不仅“忽悠”了很多的人,让人看的眼花缭乱,难察真相;同时也把老板自己给“忽悠”的够呛,搞的老板自己飘飘然起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忘记了做企业的核心使命是盈利,是挣钱。有的企业,下属子公司很多,并且是毫不相干的行业,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大多数子公司不盈利,甚至亏损。
在真假难辨、良莠难分的大环境下,人就需做认真的分析。如果这个公司没有核心业务,或者由于市场的原因,过去的核心业务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或者由于盲目多元化,使得核心业务逐步失去了市场地位,那么,在选择这个企业的时候,你就要特别小心,因为这样的企业正在走向衰落,离破产倒闭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从网络上是能够得到的,或者从这个企业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到一些,弄清楚这个企业的固定资产、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员工人数等等,从这些数字里面把握这个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基本情况。当然,你要有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网络上的东西尤其是企业网站的东西,有很多是虚假的,你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
三看老板心态
老板心态决定企业的未来。具备良好心态的老板,是个可以让人信赖的老板,是个可以成就大事的老板。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民企,成也老板,败也老板。有些老板,能够经的住创业时期艰难困苦的考验,却经不住企业发展时期的种种诱惑。很多的老板,在企业进入发展期后,就会出现心浮气躁、自傲自大、自闭自欺、盲目扩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面对一个正在逐步走向理性的社会,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加速毁灭。那么,在民企时,在和老板的交流过程中,一定要看老板是否具备良好理性心态,这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山东有一家民营企业,以建材为主营业务,应该说老板的起步异常艰难,8000块钱起步,从组装散热器开始,仅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产品就覆盖了山东境内以及江苏、河南、河北等周边地区,创造了快速发展的神话。可是,正因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老板的盲目扩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分别注册了5个公司,大量招兵买马,扩充队伍,搭建平台。老板讲:上海有个“我的钢铁”网站,年收入过亿元,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个网站?于是就成立了信息公司。老板讲:现在的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大有可为,我们为什么不能搞教育?于是就成立了教育公司。老板讲:我不能浪费自己30年的创业致富经验(这个老板只有39岁,仅仅上了5年学,天知道他怎么计算出的30年经验),我们应该向其他企业输出管理经验,于是就成立了管理咨询公司。新的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成立起来,可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时间,资金出现严重问题,不仅新成立的几个公司无法正常运转,就连原来的建材主业经营也难以为继,最后甚至采购原料的资金都难以筹集。这样的企业不死,真的是天理难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