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我的饭碗在哪里?

   2023-05-12 互联网3690
核心提示:  我的饭碗在哪里?  ——职业教育的瓶颈和就业难题  十年寒窗苦,一朝就业难。1999年扩招后大学门槛降低,对中国多数学生

  我的饭碗在哪里?

  ——职业教育的瓶颈和就业难题

  十年寒窗苦,一朝就业难。1999年扩招后大学门槛降低,对中国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读大学的目的自然还是带有功利性的,不过是读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捧个好饭碗。

  那个时候,职业教育也在中国初步兴起,不过由于观念歧视和投入不足,正眼看待职教的人不多。能读大学为什么要上职教,因为职教毕业后地位和收入与人们对大学的憧憬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实往往和社会预先的设想不一致。隶属于中国国情研究会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1000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后的报告显示,到2009年2月底,被家长寄予厚望的大学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由于追求高大全模式,中国大学教育重复建设、盲目扩招的弊端日益显露,与社会就业需求脱节,导致劳动力供给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却难以从大学毕业生中找到。当下金融危机冲击和职业教育供给短缺压力叠加,失业问题加剧便成为必然。

  事实上,不光是被视为“骄子”的大学生命运不济,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更是异常险峻。

  2009年2月初,负责制订农村政策的陈锡文披露,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500万将可能面临失业。

  这1.3亿民工大多是没有任何技能,只靠出卖苦力求生的打工者,与此同时,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却在长期以来却是严重滞后。

  旅法学者蔡崇国认为:“目前情况下,实际上是大学、职业学校、技校应该有个比例。应该发展技校或者是职业学校,很多技校应该面对农民工。在社会上有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本刊为读者奉献的组文将采撷海内外精彩观点,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未来之路。其中,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等将为读者开拓新的视点。

  中国职教透视

  职业教育瓶颈制约导致技术人员不足,是造成中国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大量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

  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结构性问题,面临一系列瓶颈,其中内含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制度背景原因。

  政府主导的多头管理

  一般而言,中国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教育部和相关省、市教育局负责管理。教育部负责全国考试和资格证书工作。省、市级教育局负责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和普通基础教育实施。这种制度安排下的职业教育范围过广,不注重实用性。

  职业培训则由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完成,由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各行业部级部门负责管理。除去普通的基础理论科目外,这些学校还教授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而课程的职业标准和资格,也是需要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

  职业资格的认证和评估基于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设置初衷是为了反映学员的专业技能。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为成功完成学业的学员发放毕业证书,其中的部分学校必须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下,才有资格为学员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反映了职教毕业证书的发放权也被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

  在政府指导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管理由许多部门共同负责,没有专门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或体系,既复杂又混乱,缺乏统一管理和安排。

  劳动力供需脱节

  近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完成,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大量的外资企业开始重视技术人员的“当地化”,对中国本土技术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中国的技术类劳动力,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各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规模扩大的障碍。对于“MadeinChina”的竞争战略来讲,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一种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