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战术部分,也就是操作。
不要成天在家苦思冥想。
尽管学而不思则罔,但思而不学则殆,“殆”是什么意思?“殆”就是“疑惑、迷茫”的意思。所以,总是想会迷糊,会觉得没有出路。
《发财日记》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叫我们走出去,在工作中寻找机会。
如果你要转型去做营销,即市场部的相关工作,那就不要再犹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能在实践中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照搬书上的理论;也不是按照自己的市场经验照搬。
第二,考虑问题,着眼点要站在整个企业的层面,而不是某个市场年、某个产品上;销量和品牌,短期和长远的辩证关系。销售部门埋怨市场部门高高在上,不熟悉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营销方案只会纸上谈兵,瞎指挥;而市场部门也不服气,说销售部门眼光短浅,为了蝇头小利违背公司的营销战略,破坏公司的长远市场健康和发展······
第三,角色转换,能站在销售和营销的两个纬度进行业务和市场的协调,推进。一般来说,企业的销售部和市场部也会经常发生“观念”的冲突,这样的“战争”我们在企业中经常见到,每次主管营销的副总召开年度的营销大会,市场部和销售部必然会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变成了“批斗会”、“诉苦会”。
第四,发挥自己对市场敏锐感知,并将其提升为科学的操作方案。
销售和市场虽然不可分割,但如果对于转型的销售人员,几乎是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因为本身侧重点不一样,销售部门有短期的业绩压力,而市场部门要对企业的市场、品牌等长远指标负责,这就造成市场部门和销售部门沟通起来很难了,因此要做好准备。
如果你要转行,创业自立。那试试以下的方法。
以下文字摘自本人近期文章《创业者成功开店的精髓:3招1式》
分析一下自己适合创业还是很有必要的:有一定的经验、资金、心理承受能力;再加上对继续打工提升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惊喜”,那么你就是适合创业的了。
一要有适合的项目,也就是在这一行业中有核心的要素你能掌握,比如人脉,否则,一旦进入像无头苍蝇一般,哪能成功;二对这个行业有充分的了解,知道这个行业的关键特质和盈利模式,比如靠那几点可以盈利等;三能够承受短期不盈利的不利局面,即使亏损,在资金上也能承受,换句话说,你至少有大部分的自有资金;最后,不要想一下就做到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先盈利生存下来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店铺开在哪里?即专家所说的“选址”。但笔者认为首次创业的人不一定要“大而全”,不用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规划、品牌宣传等等。道理很简单,你承受不起。那些所谓的战略、品牌是发展中的事情,凭空设想的战略和品牌是“空中楼阁”,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见过哪个没有销量支撑的大品牌、大战略。
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初次创业的人来说,采取“跟随选址”的策略是比较合适的。不要只在乎租金,觉得租金低风险就很小,其实也未必。
如果将选址定在了一些非商业区的社区和街道,就算租金很低,盈利能力又有几何?况且,你所做的产品和你的店铺本身就没有什么知名度,更不用说形象了,在这些地方,你要聚集人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为什么很多产品或者品牌要进大商场、百货公司或者全国的连锁零售商;而另外一些品牌却可以开独立的实体连锁店?除了行业的特性外,最主要的是品牌的消费群体大小所决定的。如格力空调,可以不进国美、苏宁,凭借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可以独立开店,但很多品牌却是做不到的。因此,笔者觉得,对于初次创业的人,或者个体开店者,借助商圈的力量和成熟商场的力量是最优的选择。
虽然,开店时的成本会比较高,但回收成本的时间可以远远缩短,一段时间来看,其成本的压力也会变小,而不是变大。这主要得益于商圈和商场的人流量,而人流量大小,凭借一个小店的力量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无形中就降低了开店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