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敢闯”,认识或不认识王传福的人,都喜欢用这两个词给他定义。而这两个词,恰恰也是“创新”的最好注脚。
眼光“毒辣”的创新者
创新,靠的不仅仅是独到的技术,更要有独到的眼光。王传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商业眼光简直可以用“毒辣”来形容。
尽管他被大众真正熟悉是在做汽车之后,可他眼光之“毒”,早在做电池时就已显现出来。
创业伊始,王传福给自己和公司定下了八字真律:“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王传福不愿意这么干,经过市场考察和认真思谋,他决定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电池研究是他的专业),直接瞄准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
王传福眼光之“毒”还不仅于此,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发现,日本宣布将不再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对于中国电池业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他马上决定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以2.7亿元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从而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技术疯子”出奇制胜
仅仅用独到的眼光和廉价的制造成本,显然无法解释王传福的全部。王传福故事的上半部分,充满了对行业领先者的模仿和改进,而下半部分,则是对领先者的颠覆和超越。
王传福放出豪言称,比亚迪2008年将电动汽车商业化,2009年推出纯电动车:“我们比日本整整提前了20年,到时候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在市场宣传上,比亚迪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和绿色、新能源、电动汽车联系在了一起。在王传福看来,比亚迪在电池上的成功,完全可以嫁接到汽车上。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
这样的信心,也来自于王传福对技术的偏执。
王传福对技术的狂热,在比亚迪内部众人皆知。据说他有一次去北京出差,竟然买下了书店里所有的汽车类技术书籍。王传福自己对技术的痴迷,也让一批“技术疯子”聚合在了他的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