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用“质量站”围堵中国货

   2023-09-13 互联网2220
核心提示:  最近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赞扬很多。一个是美国 环球透视预测,中国制造业产值将在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一个是美国竞争

  最近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赞扬很多。一个是美国 “环球透视”预测,中国制造业产值将在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一个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指出,中国居201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榜首。在中国汇率调整、产品廉价优势可能减小时,美国研究机构如此看好中国制造业实力,实在耐人寻味。笔者认为,在美国国内也在叫嚷重振制造业的情势下,美国会采取手段打压中国产品,而打击中国产品品质形象很可能成为其重要手段。

  打击一个国家的产品,根本在于打压一个国家产品的质量形象,使其在消费者心中丧失分量,无法在市场立足或保存既有市场。这就是“质量战”,比价格战、关税战的影响力要强大而持久得多,美国人就是这方面的行家。由于日元升值已久,日本汽车业等制造业企业也在美国登陆多时,美国继续利用汇率打击日本制造业企业,已无法迅速奏效,便转而打击“日本制造”的品质形象。于是,撞到枪口上的丰田“踏板门事件”被大而化之,既让丰田霸主地位几乎不保,又激起了美国人对“日本制造”整体的反感。因此,这次美国研究机构接连赞扬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很可能就是“质量战”的先声:“先扬”,以增加美国国内对中国产品的关注甚至反感;“后抑”,抓住中国产品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借机小题大做,就会带来雪崩式的效果,配合反关税、反补贴等手段,将为奥巴马“重振美国制造业”获取更大空间。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质量问题。虽然我们的制造业产值、竞争力已让美国智库赞叹,但产品质量方面反面案例很多,自2008年三鹿事件以来,本国消费者对国货品质的认同要明显低于进口产品。同时,中国产品集中于低端消费领域,技术含量、工艺水平要求不高,缺乏具有高品质形象的国际品牌。日本企业素以精益求精著称,尚且被美国借机打击,中国企业更要对美国人“质量”大棒的威力有所警惕。

  然而,在利润问题上,不少企业总把原材料、人力成本看得非常重,却很少认识到质量也是利润来源之一。据笔者调查研究,一些制造业企业每年20%到25%的营业额用于产品返工、返修和报废,以及设立维修车间、厂房、网点方面;同时,商誉丧失、客户流失、库存过多等无形资产损失更严重。如果能够亡羊补牢,强化质量管理,势必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即使未来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仍然会具有可观的竞争力。

  何况,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美国对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发难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质量战”大火已经烧到家门口,但国内企业还在想着继续从股市、楼市中赚钱,忽视质量管理。一些企业津津乐道于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不大,却忽视了美欧为转嫁危机打压中国产品品质形象的危险性。保住一个市场只是一场战役,对大局影响不大,而维护住品质形象,则是关系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与欧美日相比,我国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布局,缺乏技术和专利,西方对中国企业仍存在警惕和歧视,这都限制了“中国制造”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短时间难以解决,唯一捷径是在品质上寻找突破,从而获得认同和帮助。在美国振兴制造业的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不主动在产品质量上下工夫,仍然以量取胜,不仅正好给了美国人发难的机会,还会引起其他国家“趁火打劫”。

《质与量的战争》作者:杨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