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中经常有一种现象:制度流程规则齐全可就是管理无效,很多企业都把它归咎是执行力低下,这其实是一种谬误。前几天,我去帮一个企业做管理诊断,老板说:姚老师,我们的管理还是蛮规范的,你看,制度流程都好好几叠。可恨那些人就是不执行,你帮我好好整整那些人。我接过制度文件稍微一看,荷,好多都是五年以前的了,而且,大多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毫无逻辑性可言,不说执行了,就是让人看懂的概率也都几乎为零。
制度本是管理的基本工具,也是基本的组织规则,更是保证社会秩序、组织秩序的必然手段。没有规则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原始社会,缺乏规则的组织肯定是一个混乱的组织,不守规则的人也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是,轻视规则却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在政府机构中,很多人千方百计想让自己与众不同,可以享受某种特权和便利,其目的就是可以逃避很多规则,贪官几乎就是特权制度下的产物。受这种思维的影响,特权制度也浓缩在企业中,老板可以不守规则,老板家人和亲戚也可以不守规则,某些管理者也可以不守规则,制度都是让普通员工遵守的,这就是企业混乱的根源。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未必清楚这些规则后面的意义,更不明白制订规则时必须依据一个什么样的原则,甚至好多人连规则和原则的区别都弄不清。事实上,每一个规则都是根据某些原则而来的。而原则是根据管理理论淬炼出管理的,它是制定规则的基本依据。象法约尔的十四项基本管理原则,就是根据一般管理理论淬炼出来的,它是指导企业一切管理行为管理规则的基础。没有这些原则,制订出来的规则就只能是拍脑袋下的产物,没有合乎原则的规则,社会就处于黑暗和迷茫,组织就会混乱不堪。
在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需要许多的规则,可笑的是,很多管理者连最简单的管理理论都不知,连最基本管理原则也不懂,也没接受过基本的管理培训,居然也装模作样的进行制度流程等管理规则的设计,真是贻笑大方、丢人现眼。因为职业关系,我经常在企业走动,很多企业的老板都喜欢抱着一堆的制度文件说:姚老师,我的企业制度都很健全,可就是没人去执行,管理也还是这样乱。说实话,真为这样的企业而悲哀。很多时候,规则缺乏执行力,就是因为规则失去了原则,违背了人性和逻辑所致,可怜的是,我们的很对管理者对此一无所知,只知抱怨!
规则必须符合原则,管理才会有效。举例来说,许多公司为了要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会要求采购人员,定时降低采购成本。在这里,定时降低采购成本就是一个规则,后面的原则是提升管理效率。但是,如果降低采购成本却造成采购质量不佳,导致产品售后服务成本提升,那么这个规则就违背了后面的原则。管理者就应该从提升管理效率这个原则去认真检讨定时降低采购成本这个规则要如何修正。
此外,任何规则都必须定期修正、检讨和更新。前几天我去一灯具制造企业诊断,发现制度流程都是2008年以前的了,公司也从开始的300多人变为现在的几十号人,可是老板还在指着文件说制度很健全。你说可笑不可笑。在修正规则时,公司要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原则必须维持,然后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修正现有规则。许多管理者明知有些规则已经不合时宜,却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只愿意照着规则办事,不知道在原则的指导下突破规则。管理者应该清楚地知道公司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如获利、诚信、创新等等。
当在追随任何一个规则时,也要思考这些规则是否违背了公司所要的原则。有些公司为了避免不及时修订规则的现象,在每一个制度最后都注明废止时间,届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检讨修正这个规则。
在管理实践中,原则是靠管理者去掌握和维护的,而规则却是下属们必须遵守的。企业必须先确立一些必须秉持的原则后,才能去谈规则。没有原则的规则最多只是一种拍脑袋式的文字堆砌,毫无逻辑和价值可言,执行就根本不用去想了。在和任何一个组织里,层次愈高的干部,愈要了解每个规则后面的原则;反之,对于基层的员工,公司常常只是要他们遵守规则,至于规则后面的原则,就避而不谈了。此外,愈是以创新或服务导向的公司,愈要重视原则,而不能谨守规则。
综上所述,原则是比较形而上的基本精神,规则则是比较实际执行面的行为准则;原则是不轻易变动的,而规则就比较可能随时空调整。我们常说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公司要坚守的原则。好的管理者要持续地检讨公司各个规则办法,是否已经不符合公司要坚持的原则,公司的管理制度才能突破僵固的陷阱。
管理需要规则但更需要原则。没有规则的管理可能带来一定的混乱,但是,没有原则的管理带来的可能是灾难!请各位管理者谨记!
“假洋鬼子”不是品牌的根本问题
无论怎样折腾,你都不应该忘了“本”
一个“达芬奇家具”事件,让我们仿佛又回到“假洋鬼子品牌”时代—因为“达芬奇家具”可不是今天才发现的“现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是之前的“欧典”、“澳优”还是“味千”事件都还提醒我们,“假洋鬼子品牌”不是什么新鲜和可惊讶的事情,关键我们要从中得到什么?
一个巴掌拍不响—“假洋鬼子”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
其实,让我们简答做个分析,便会发现,一个“现象”的出现,远非单个力量促进的结果,这其中有我们的“当事人”—企业,也有“客体”—消费者,还有我们的“教练和裁判”—政府部门。
一、从企业的角度看。我都们知道,中国改革开放比西方世界晚了200年,中国的工业化革命远落后与发达国家,自然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远比国际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产品落后,所以人们自然地倾向于“洋品牌”—因为“洋品牌”代表了“安全”、“保险”、“可信”、“放心”,而从早期开始中国企业的产品就代表了“落后”、“土”和“不确定”。
二、从消费者角度看。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崇洋媚外”的心理作怪的推动。比如在消费者印象中“电子电器产品是日本的好”,“汽车是德国的好”和“日用消费品是欧美的好”。但是,由于价格接受程度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的消费者在无法消费或无能力消费那些真“洋品牌”的时候,退而求其次,选择那些“假洋鬼子”。
三、从政府监管角度看。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监管力量,因为先前没有完全照搬的政策方针,在法制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或者监管不力,很多的时候,滞后于市场的世纪脚步。
“假洋鬼子品牌”现象,说穿了我们天天在说的那些“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趁着监管部门的漏洞和宽松,企业和消费者双方“你情我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果。也是国内企业“不自信”和“不诚信”的结果,也是咱们消费者的“外国的月亮更远”的心理使然。
全方位立体化包装—“假洋鬼子”品牌策略有哪些?
其实,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采取“假洋鬼子”品牌策略—因为这是一种“包装和伪装”策略,所以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一、“看起来像国际品牌”。
首先,从品牌名称上像“国际品牌”。就是一听名字就像肯定不是中国的东西一样,比如从什么“丹顿”啊、“保罗”啊什么的,或者找不到类似的就干脆以外国的“人名”、“地名”命名的,比如什么“佛洛依德”啊、”杰克丹尼“啊等;
或者、在品牌的标志、形象上看起来像外国品。比如在标识形象设计中频繁使用类似的“狮子”、“十字勋章”、“皇家”或“盾牌”等图案,彰显自己的“国外的、高贵的”出身;
二、“听起来像国际品牌”。
比如在宣传传播上,不断地强调品牌的国际出身、国外的生产基地、设计师和品牌渊源等等。
为自己的“看起来像洋品牌”的品牌,编撰一些“听起来更像洋品牌”的“品牌传奇故事”或“品牌文化历史”,尽量让品牌更加有底蕴和丰满。
三、“感觉像国际品牌”。
在店面设计、营业人员培训及服务上,极力凸显自己的国际品牌概念,尽力让消费者和公众感觉出品牌的“洋出身“。
但是,之所以说,不用一棒打死“假洋品牌”,是因为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假洋鬼子”品牌,获得了阶段性成功或已经摆脱了“假洋鬼子”的“虚假光环”。
比如,服装行业的“美特斯邦威”或者化妆品行业的“卡姿兰”啊等等,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也比较符合“看起来”、“听起来”和“感觉”都想“洋品牌”,但是现在已经逐渐摆脱了“假洋品牌”印象,美特斯邦威更是成功上市,并通过不断创新已经成为行业翘楚。
无论怎样折腾,你都不应该忘了“本”—“假洋鬼子”品牌的“底线”
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讲,广泛意义上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一个是功能价值(也叫实用价值)—“衣服要遮体避寒”,“食品要健康美味充饥”;二是心理价值(也叫精神价值和虚拟价值)—“衣服要显得身份和档次”、“食品要体现生活品质和品位”。
所以,无论是“假洋鬼子”品牌、还是“真洋鬼子”品牌、还是“真中国品牌”,向消费者承诺和遵守的底线是“诚信”和“品质”。
“诚信”就是“不欺骗”、“不撒谎”,可以美化和升华你的形象或内涵—但是不能“胡编乱造、无中生有”—就像达芬奇说“自己全部进口”—达芬奇被摧毁可不是因为他叫达芬奇!
“品质”就是百年同仁堂的“炮制虽难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