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动分析公司Flurry周一发布报告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设备终端使用国。
2012年11月,Flurry的报告就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量做了统计,并预计到2013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市场的iOS和Android设备装机量将超过美国。实际上,就在本月初,中国已经超前达到了Flurry的预期。报告还指出,短期内美国不太可能重新超越中国,不但因为中国13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远远超过美国的3.1亿,还因为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正趋于饱和,而其他国家地区的使用量虽然也增长迅速,但和中美两国的差距却依然悬殊。
作为智能终端的最大消费国,中国引领智能终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而抓住这个时机的关键,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还要求中国的智能电子制造能力足以立足世界之巅,电子制造供应链趋于成熟。
庞大的市场需求
虽然摩根大通的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增速将明显放缓,将从2013年的37%降至17%,但市场增速的放缓将极大地刺激手机制造商寻求新的兴奋点以吸引用户的,除价格之外,在产品及设计方面的创新或将引发新一轮的手机更新换代,而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将被极大地释放。
截止到本月月底,中国Android和iOS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终端消费数量将达到2.46亿部,而在上游制造领域,作为智能终端产品中电子技术含量最高也是最重要的组件——IC元器件的年交易量也已经达到了年2万亿的交易量。印度虽然以12亿人口仅次于中国排在世界人口第二,但却只有1900万台的智能终端激活量,可见人口基数还不足以构成市场需求,对比中印可以发现,主要差距体现在中国活跃的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中国人的消费力增长,而国内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到智能终端的研发和制造中,也推进了智能终端的整体市场优化,降低了最终产品成本价格,进而大大促进了消费。
先进的制造能力
中国目前不但是世界电子制造的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IC元器件集散地。虽然出货量居首,然而无论是电子成品还是IC元器件,中国掌握的技术还和世界顶级水平存在差距。目前位列世界顶级的IC元器件研发技术主要集中在国外,以英特尔和三星等国际公司为主,中国的一些IC元器件公司虽然也积极参与到研发和制造中,但暂时还无法摆脱以制造为主的命运。
在1月份结束的CES(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中国品牌中兴、联想、海尔等厂商虽然也展出了足以与国外品牌媲美的智能电子技术,然而在大的技术创新方面,例如和三星的展出的可“弯曲”柔性屏幕技术相比,中国则显然缺少更为亮眼的干货。
中国想引领智能终端领域的第三次革命,仅仅成为智能终端的制造中心显然是不够的。
“产业转移已经开始了,这个行业一开始完全是欧美控制的,日本是从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之后台湾和韩国又抢了不少份额,而现在中国大陆又在走同样的道路。我国的IC元器件市场从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从一开始的只有低端元器件到中端再到现在涵盖了高端智能IC元器件的设计和制造。中国不缺市场需求,不缺制造力和资金,现在只差掌握精密制造技术。”谈到中国智能电子市场,科通芯城执行总裁朱继志既乐观也有担忧。
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纵观韩国三星电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虽然其电子创新技术并不在世界前沿,甚至直到今天,三星在IC元器件的精密制造方面全球领先,但在功能设计和应用开发上,影响力排不到前十,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制造企业,并与苹果、微软等并列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术公司之一。
三星的秘密武器正是在于横跨了上游IC元器件制造和下游电子成品制造两大领域,通过对IC元器件超大规模的精密制造和自有型供应链体系,大大降低了电子成品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形成性价比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