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五问发泡餐具解禁:为何不征求民意

   2023-01-12 9300

疑问2

当初被禁问题是否已解决?

  中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介绍,发泡餐具的主要原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聚苯乙烯,我国是1985年从台湾和日本等地引进发泡餐盒生产技术,发泡餐盒耐压、保温、刚性好等特点,满足了国内对一次性包装材料的需求。

  “白色污染”的加剧,导致铁路站车在1995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而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发泡餐具漂浮至葛洲坝,引起发电机组故障,直接使得国家出台禁令。

  此外,原国家经贸委在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还指出,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有的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高温下使用不当,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因此,白色污染和高温使用不当易产生有毒物质,是发泡餐具14年前被禁的主要原因。

  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发泡餐具当时被禁的这两个主要问题,即使解禁后也依然存在。如果回收体制不建立,发泡餐具会重新成为污染源,甚至有加剧的可能。同时,如不给消费者进行科学普及,也照常会出现高温加热等不当使用的现象,不是解禁就能解决的。

疑问3

发泡餐具有毒还是无毒?

  长期以来,发泡餐具的“有毒说”和“无毒说”一直存在争议。国家发改委在给出的解禁理由中只提到发泡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标准,但没有明确提及其安全性问题。

  从事塑料研究的中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指出,用于生产发泡餐盒的原料,苯乙烯残留单体在5000ppm就对人无害,而我国规定在1000ppm以下。而之所以出现问题是有些企业在生产中加入了回收废料的伪劣原材料,“这是监管不力导致的,和材料无关”。

  同时她指出,任何产品都要正确科学使用,只要打包食品温度不超过70℃,就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曾参加一次性发泡餐具回收利用专题研究的专家冀星教授反驳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泡餐盒,用的都是食用级原料,但国内很少有生产商敢说自己的原料是食用级的,质量很难控制。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认为,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大量甚至全部使用进口废塑料或回收的废旧光盘、废旧发泡餐盒、减震块等制成的再生料进行发泡餐具生产,产品质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非完全安全,尤其是盛装含油食品或使用微波炉加热时,未聚合的苯乙烯单体会伴随食物进入人体,导致人体中毒。”

疑问4

如何回收才不致再次污染?

  行业专家冀星质疑说,国家对发泡餐具的回收体系至今没有建立,这样放开,“等于是没修路先买车”,同时回收价格太便宜,没有人愿意干,很难实施系统回收。

  董金狮介绍,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每公斤废弃透明餐盒回收价格在2元左右,而发泡餐盒由于回收处理非常麻烦,餐盒里常全是剩菜剩汤,很脏,而且占的体积又大,导致现在收废品的人根本不愿意回收。

  中国再生资源协会的曹阳提到,中国目前的垃圾回收率仅40%左右,塑料及一次性发泡餐盒附加值低,跟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处理成本高。将来能否出台生产者责任制,让生产厂家承担回收处理的费

疑问5

有利益博弈被企业“公关”?

  在此次发泡餐盒的解禁中,一份来自发泡餐具企业与律师事务所的450万元公关合同被意外曝光,导致公众怀疑发改委的此次解禁是有企业利益在其中,或者“被公关”。

  对此,国家发改委一直没有正式回应过此事。中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则明确表示,“说解禁是靠钱公关的,这个影响非常恶劣”。她说那份合同确实是企业2012年初做的,但很快合同就中止了,企业还向律师要求返回钱款,不知道“已中止了一年的合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被提及”。

  而中国塑料工业协会负责人称,即便在国家禁用发泡餐具期间,发泡餐具在2010年底的市场占有率仍超过70%,市场需求较大。而且早在2011年,发改委已为发泡餐具“解禁”埋下伏笔。

  至于将来的监管,杨惠娣指出,虽然目前有《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但该标准覆盖面较宽,建议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制定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专用标准。

  中国塑料工业协会透露,国家正在着手制定一次性餐具的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与塑料制品行业有关的5大协会已草拟了行业管理、企业准入、质量管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4套管理制度,并递交国务院相关部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