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定价除了要参考市场需求、供求关系,还要重点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一个合适的价位会最大化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988年,宝洁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采取的是“撇脂”的定价策略,走高价格路线。在二三线城市,有的人曾经这样回忆海飞丝:我记得我家的第一瓶海飞丝是我大姨从北京带回来的,那时候可真是当作奢侈品来用的,每次洗完头都把它的盖子盖好,放在我家里组合家具的橱窗里。当时我家这边商场里卖28块钱一瓶,而当时我妈的月工资是128块钱。呵呵,估计我家一个月买菜、买肉的钱加一起也不用这么多钱。我们全家都觉得用海飞丝洗过头的感觉不一样。甚至在年幼的我的心里,这是一件无限光荣的事情,可以向同学们炫耀。最有意思的是我的海飞丝用完了的时候,我还把水灌进瓶子,混合剩在瓶子里的一点海飞丝,用了三四回呢!时过境迁,现在我用海飞丝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甚至有时候还会浪费一些,更不会用清水去涮瓶子底儿了。”
1988~1998年这十年间,宝洁在中国真可谓所向披靡。在中国本土日化企业对品牌还全无概念的时候,宝洁的百年营销经验使之迅速占领了中国的洗发水市场,综合市场份额一度高达60%!
1998年是宝洁在中国市场表现的分水岭。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本土日化企业也逐渐成长起来,宝洁的高价策略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宝洁业务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宝洁的高端市场已经进入饱和状态,中低端市场却是一片空白,这给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在当时中国的日化市场上,价格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极大,因此,新的定价策略必然成为宝洁在中国市场上的战略转折点。宝洁开始调整旗下产品的零售价,它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其一,产品定价支持市场营销策略。
其二,价格调整必须保证公司财务目标的实现。
其三,零售价必须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环境。
在洗衣粉领域,为了应对联合利华的竞争,2001年初,汰渍、碧浪降价40%~50%,最终,大众化包装的汰渍洗衣粉几乎与纳爱斯的“雕牌”和南风化工的“奇强”等中国本土品牌在同一个价位上。
宝洁的舒肤佳、玉兰油沐浴液也加入了降价阵营,价格下调超过20%。
2003年底,宝洁推出了飘柔日常护理洗发液,以占领低端市场。
宝洁价格战略的调整,达到了打压中国本土品牌的最终目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宝洁的降价意味深长!其意图是用一个超低价位的产品,通过快而大的走量,来支撑小区域内经销商的现金需求,为其输血,目的是建设一个足以抗衡中国本土品牌的三四级(县乡)农村市场渠道,将自己的产品渗透到农村市场。
宝洁成功实施了自己的战略:用低端产品价格拖住中国本土品牌的后腿,保障了宝洁产品持续盈利。在宝洁的大规模打击下,一些本土企业不得不应战,最终跟着宝洁的战略规划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