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也会不得志

   2024-01-18 互联网1380
核心提示:作为职业经理,或许是才德无双,无与伦比,但是职业生涯也不一定就一帆风顺。一部三国史,可以说就是曹操、孙权、刘备和诸葛亮的

 作为职业经理,或许是才德无双,无与伦比,但是职业生涯也不一定就一帆风顺。一部三国史,可以说就是曹操、孙权、刘备和诸葛亮的历史,蜀汉创建是刘备的历史,蜀汉治理则是以诸葛亮为主心骨。诸葛亮自赤壁之战后至永安托孤,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才能,多数情况只是默默无闻。

    1、近乎完人的伟大政治家。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作者当然有不少神话诸葛亮的成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同时,历史记载的诸葛亮也的确是三国时期才德无双、无与伦比的近乎完人的伟大政治家。《隆中对》可以说是两千年来战略规划的千古绝唱,《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儒家道德的楷模,依法治蜀更是治理国家的典范。

    2、壮年时期却“退居二线”。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6岁时出山,促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中,协助刘备取得了荆州四郡,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是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期”。

    自赤壁之战后(公元208年)至永安托孤(公元223年),整整15年时间,正是诸葛亮政治上的壮年时期,反而历史上很少记载他的事迹,也很少有他的声音,似乎销声匿迹了。入蜀是庞统出谋划策极力怂恿,攻取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为刘备出力且感情更深的是庞统和法正,诸葛亮只是沉默寡言,并没有大显身手,似乎是壮年时期却已经“退居二线”了。

    3、刘备对诸葛亮的有限信任。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可以说三国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结果是关羽被杀丢失荆州,对刘备集团来说这甚至是致命的。奇怪的是这件事似乎仅仅是关羽和曹操、孙权的斗争,好像与刘备、诸葛亮无关,不见刘备、诸葛亮和法正的言行。凭着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会看不出襄樊之战的问题,何以要一言不发?刘备的夷陵之战,诸葛亮明显是反对的,还是一言不发,只是在刘备失败后,才说:如是法正在,可以制止刘备东行,就是东行也不会败得这么惨。看来刘备是听法正话的,其余谁的话也不听的,诸葛亮就是说了也没用不如不说。

    刘备称帝时,已经是蜀中无人,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只不过是陪衬而已。刘备永安托孤时,采用的是“掺沙子”方案,托孤诸葛亮李严为副,并且说“如其(刘禅)不才,君(诸葛亮)可自取”,这就是把诸葛亮放到火上烤,逼他表态。正如张作耀先生说的,隐含着刘备的无奈和担心大权旁落以及对诸葛亮的不完全信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