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关于压岁钱的争论当中,这条新闻格外引人瞩目:27岁的沈阳小伙子李博(化名)没用父母一分钱,用个人“小金库”的存款完成了购房的首付。而小金库的来源,除了工作之后的收入外,其他就是历年来积攒的压岁钱和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
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为了可以令孩子终身受益,哪怕是为了子女日后不“啃老”,在智商和情商之外,“财商”也是必须为子女补上的一课。在日本留学并成家生子的妈妈叶雨,本身也是一位媒体工作者,她结合日本的理财教育,悉心培养十多岁的儿子兆君的金钱观,其所著的《儿子的存钱罐》被誉为中国难得一见的亲子财商类书籍。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储蓄型”理财,叶雨推崇一种更时尚的方式:父母要充当孩子的财务顾问,而不是予取予求的提款机。
理财教育从幼儿开始
培养儿子的财商,叶雨的灵感来自于日本一组关于孩子理财教育的电视节目:《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是日本一家电视台从1991年开始不定期播放的节目,其内容就是让孩子挑战第一次独立上街买东西的任务。摄制组人员会装扮成路人,在孩子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跟踪录制全部过程。节目中有的孩子会因迷路而哭泣,有的会买错了东西,还有的会不听吩咐只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更有孩子因路上遇到好玩的事情,将买好的东西忘在路边。透过孩子们独自购物的过程,也让很多家长明白,孩子离开保护后的应变能力,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而教孩子如何看待金钱,其实也是关乎他们未来生存、社交的重要课题。
正是这个节目,让叶雨深刻体会到了中日教育的不同。“日本的早期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道德礼仪,其次才为学业。而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最大的差别,便是对钱财观念的教育。日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物资交换",五六岁就开始独立支配自己的零用钱。他们对金钱的认知以及理财的能力,让人惊讶不已。”正因为如此,从儿子四五岁开始,叶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和消费习惯。
在儿子三岁多的时候,叶雨带小兆君去超市购物,一不留神,兆君拿了自己喜欢的零食,开封便吃。叶雨拉着兆君直奔收银台,跟店员讲明了情况并一再道歉,当场付了款。“兆君亲眼目睹了我向店员一再道歉的场面,我相信这小东西能懂得他的做法是错的。这以后,兆君的确懂得了,超市、商场里的东西跟家里的不同,不交钱是不能随便吃、随便拿的。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尤其是观看了这组节目,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是该教会兆君独立购物了。应该让他渐渐懂得:钱,究竟是怎样变成东西的,应该如何使用,也借此来让他锻炼一下独立应变、判断的能力。”
叶雨对兆君的独立购物训练分成几个步骤:观察日常生活用品分布在超市的哪个区域、比较同类产品不同品牌的价格、注意对收银员的礼貌。
沟通戒绝长辈的“财务宠溺”
就像很多国内的父母一样,在培养兆君财商的过程中,叶雨也要面对祖父母辈对孩子的宠溺式做法。在带兆君回国内探亲时,爱孙心切的外祖父母给的压岁钱,让原本对金钱没多少概念的兆君,几天之内成了“小财迷”,并且首次体验到不受约束购买零食的“乐趣”。
这时,父母的出面调教,如果把握得不好,往往会演变成三代人之间的冲突,孩子也会无所适从,甚至学会“投机取巧”。
叶雨这样讲述自己的经验:“最初几天,我还试图说服老爸,在丝毫不奏效后,我只能改变方法尽量管制兆君。但我发现,所有的这一切,在我那可爱老爸一家之主的威严面前,都苍白无力。最终我只能向他们祖孙二人低头投降,想等着自己回了日本再来调教这张狂无比的小东西。不过有幸的是,回到日本后,几次与老爸老妈的电话往来中,我一直不断地讲着兆君回来后改正那些习惯让孩子受了很多的苦,流了很多的眼泪,才算最终赢得老妈的赞同。还是老妈的话管用,老爸在我以后的归国探亲中,对兆君虽然依旧惯着,但多少地适度了些。”
年轻父母独立教育子女时是没问题的,但一旦祖父母搀和进来,宠溺的做法,很容易混淆孩子的金钱观,这时最需要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