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从小开始储蓄,踏进幼儿园起,就会接受理财知识;英国1/3的儿童拥有银行账户;德国一半以上的银行允许年满7岁的儿童建立账户。
中国情况如何?近日,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了《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白皮书,结果显示,财商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很缺乏。
调研显示,75.9%的儿童拥有一定的零花钱,24.1%的儿童没有零花钱。四成儿童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近两成(19.1%)儿童月零花钱在50-100元之间,100元以上的“大款”有16.7%。
儿童获取零花钱的方式中,“家长主动给”和“孩子要就给”分别占28.7%和29%。三成左右(30.1%)的家长会在孩子生日或节日时给钱,31.9%的父母会将零花钱与子女的劳动所得挂钩,而35.2%的家长会以奖励学业的方式给零花钱。
专家:家长基于不同目的给零花钱,如白给型、与节日或生日挂钩、与劳动挂钩,与学业挂钩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给钱原则,如果不赋予合理的解释,会让孩子对金钱意义产生混乱,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也会造成对学习、情感、劳动的异化。
建议:按需给就好,可以紧一点。
三成孩子花钱是“糊涂账”
对自己用过的钱是否有“一笔明白账”?34.8%的孩子说,是笔糊涂账,只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花过的钱,反映出相当数量的儿童自我监控意识不强。
专家:导致孩子糊涂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家长限制或替代孩子进行消费,不给孩子选择和思考的机会,使孩子失去理财教育的基础。
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道养成消费记账的习惯,帮助孩子明明白白消费,也可看到哪些消费是不必要的,学会把钱用在刀刃上。
七成儿童急用钱时不会借
近70%的儿童会把钱交由父母管理,因此,儿童理财实质还是家长代劳。孩子急用钱时,会怎么反应呢?调查显示,近七成(69.4%)的儿童急需用钱而身边又没带钱时,不会找同学借钱,只有三成(30.6%)孩子会借钱,其中22.4%的同学认可借钱行为,认为借钱正常;8.1%的孩子会“给同学支付利息”,表明其观念的开放性。
专家:绝大多数儿童不借钱消费,是受家长引导所致。大多数儿童并没有独立理财的机会。
建议:孩子不会借钱,显示在金钱观念上的封闭。在紧要关头时借钱,表现的是一种困难中应变和求助的能力。孩子的钱尽可能交给孩子自己打理,即便数额不多,也应该让他们尝尝得与失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