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两成国有行结构性产品收益“不达标”

   2023-09-13 互联网2170
核心提示: 或许是产品设计火候不够,或许是对市场预判的眼光不够老辣,一向以投资稳健著称的国有银行今年频频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上失手。在

    或许是产品设计火候不够,或许是对市场预判的眼光不够老辣,一向以投资稳健著称的国有银行今年频频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上失手。在公布到期收益率的结构性产品中,国有银行有24.74%的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产品“未达标率”是外资银行的42倍。

    超两成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率

    标榜“高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和激进型投资者的青睐。来自普益财富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国内银行共有1413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其中,外资银行的到期数量最多,达到1057款,占整体到期产品总数的74.81%,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到期产品数分别有217款和131款。

    而在产品实际收益上,国有银行与外资行相差悬殊。外资银行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仅有4款,占其公布了到期收益率产品总数的0.58%;而国有银行有2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占其公布了到期收益率产品总数的24.74%。

    国有行产品设计功力不足

    24.74%的国有银行结构性产品未达预期收益率,这一比例让不少投资者捏了一把冷汗。究其原因,产品设计、投资经验、运作水平的短板是国有银行结构性产品屡屡失利的主要根源。

    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规划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行对结构性产品的设计、运作经验更丰富,他们的投资渠道也更广,除了黄金、石油、汇率等标的之外,一些大宗商品指数、股票也在投资范围内。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银行结构性产品起步较晚,投资火候也明显不敌外资银行。

    记者发现,外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期限多为1年期以上,而国有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多为1个月、3个月、6个月期。某外资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投资理念上,外资银行倾向于长期投资,而中资银行大多采取短线策略。

    投资者需防“假结构”产品

    理财产品市场近期风波不断,先有多家银行踩到员工私售理财产品的地雷,后有某银行员工曝出自家理财产品是“假结构”。近日又有媒体曝光某银行“汇益达I号”汇率挂钩产品只是投资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央票和债券回购等业务,并没有挂钩美元。

    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规划师称,目前大部分结构性产品都设置了95%或100%的保本条款,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商业银行会将80%-90%的本金投资于债券或货币市场,其余的部分投资于金融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不排除一些银行以结构性产品博眼球,将全部资金转投债券和货币市场。”

    普益财富市场研究员魏可对记者表示,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购买结构性产品除了考虑其最高预期收益率以外,更多的是要对产品的收益结构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于市场的走势判断,确定该产品是否适合自己。

    “投资者在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不能盲目和盲从,只有自身对挂钩标的以及收益设计条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判断,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魏可表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