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司马懿学习优秀的人格特质:低调而为,隐忍从容,勇担责任

   2023-04-12 互联网4350
核心提示: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成就丝毫不逊色于曹操、刘备、孙权诸人。  早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成就丝毫不逊色于曹操、刘备、孙权诸人。

  早期,他为曹操、曹丕祖孙出谋划策,曾解樊城之围,破孙刘联盟,后期他更成为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败蜀军,破襄平,诛曹爽,全权掌控魏国朝政,奠定了“天下归晋”的基础。在这当中,他显著的B型人格特质,为他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型人格是健康的人格特质

  在心理学上,人格类型是人们对于人格特质的一种区分方式。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人类的人格可有A型人格与B型人格之分。

  A型人格的人通常表现为:

  (1)争强好胜,对自己期望很大;

  (2)苛求自己,不断追求新目标;

  (3)以事业的成败作为人生评价的标准;

  (4)过分努力工作,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

  (5)终日忙忙碌碌、不知道放松自己,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

  (6)缺乏耐心,对人常怀有敌意和戒心。

  与此相反,B型人格的人则通常表现为

  (1)谦逊谨慎,不自以为是;

  (2)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未感到强烈的压迫感和焦躁感;

  (3)足够自信,但不在别人面前自夸,亦不迫切需求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4)不轻易反对和敌视他人;

  (5)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不易为外界事物所扰乱;

  (7)容易放下心理包袱,主动调整心态,不偏执、不自虐。

  临床医学的研究证明,B型人格的人较A型人格的人更少患心脏病,并更长寿。

  司马懿的B型人格优势表现在不计得失,隐忍从容,气度非凡

  不求闻达,不计得失

  司马懿出生官宦之家,《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面对动乱不断的东汉末期,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然而作为忧心天下的有识之士,司马懿却不像诸葛亮那样隐于卧龙岗,等待明主投身,相反他更倾向于道家的逍遥无为,这主要是来自于其父司马防的影响。司马防虽效力东汉,后期却“养志闾巷,阖门自守”,得以修身养性,乱世求全。

  建安六年,曹操听到他的名声后,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本不想投效于曹操,便借口身体有病推辞了。为了免曹操疑心,司马懿还伪装身体不能起居。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自命为丞相后,才以“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强制手段,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随从秘书),司马懿不得不从。由此可见,早期的司马懿并无争名夺利之心,只是想遁世避灾,逍遥自在。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谦虚务实、谨言慎行的司马懿,令曹操对他刮目相看。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提出了进攻汉中的策略,虽未被采用,却令曹操对他信任日重。

  到了延康元年(220年),孙权率军西进。朝臣都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却主张坚守二城,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已。

  作为一流的谋士,计策未被采纳,多少会令人倍感失落和不得志。但司马懿却低调而为,并无恼怒与怨愤之言,而是尽心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可见他的沉稳与谦逊。

  乱世纷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到多方异议,但司马懿对此却有着清醒的政治认识。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向曹操上表怂恿其自立为帝。

  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

  而司马懿却坦然地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曹操因此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更可贵的是,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更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也赢得了曹丕对他的无限信任和器重。而比起其他谋士的不得善终(如荀彧、荀攸叔侄),司马懿的远见和变通使得他在人才济济的曹营游刃有余。

  隐忍从容,后发制人

  司马懿的隐忍与从容的人格特质在军事策略

[1] [2] 下一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