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所有的精髓在于人——那些充满智慧的人,那些充满魅力的人,而最为关键的是,那些自主的、思考着的与实践着的人
我们必须承认,在商业管理类阅读中,来自西方的管理观念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们所理解的流行观念和西方有时可能完全不同。
毫无疑问,在2003年,中国与西方商业界的重要主题都是“执行”,但是,我们的“执行”和他们的“执行”并不一样:知名战略专家姜汝祥在预测“2004年中国企业的主题”时说,“在制度与文化的基础上构筑企业的持续增长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执行,即领导者自己也要成为制度与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理解的执行是摒弃过去的主要靠企业家、领导者的个人力量推动企业成长,转而依靠制度、系统,这的确是我们目前所需要的。
而在《执行》的作者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看来,执行要解决的问题是,商业组织最高领导层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构思和寻找那些‘伟大的创意’上面,却不去关心任何实际的落实。”也就是说,他们的执行要应对的是,大企业的领导者长期以来过分依赖系统化战略工具、制度来推行实施,转而关心人的问题,而这也是他们目前所需要的。
《执行》的两位作者说,执行的三个要素是:一,领导者的七条基本行为,包括了解你的企业和员工、跟进、了解你自己等等;二,建立文化变革的框架,其中和人相关的部分有执行文化的社会软件部分、积极开放的对话的重要性和领导者的行为将决定其他人的行为;三,绝对不能托付他人的工作——人员的配置。
关于人,有四个主要方面:一,领导力;二,人的思维、创造力;三,由人组成的组织;四,观念人、创意人。观念人是一群依靠头脑创造一切的人是推动未来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领导力
在某种意义上,在商业世界中,只有两种人,领导者和所有其他人。但需要特别解释的是,人人都是领导者,CEO是领导者,在生产线上工作、往往被错误地视为机械的一部分的员工也是领导者,只要他(她)们是自主的、思考着的,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2003年,各种领导力书籍所带来的最大启发不是如何成为领导者,或者领导的技巧,而是“学习”。著名领导力学者沃伦·本尼斯的《极客与怪杰》引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不管病痛如何折磨,纵使哀伤与我们为敌,如果我们无惧于改变,在追求知识上的好奇心永远不满足,对大事关心,纵使我们灰飞烟灭多年之后,我们的精神仍然长存。”(女作家伊迪丝·华顿,1862-1937)这就是本尼斯一再强调的赤子态(neoteny),就是以孩童般未受污染的新鲜感来看这个世界。
有意思的是,在《科特论松下领导艺术》中,另一著名领导力学者约翰·科特写道,松下幸之助最根本、最强有力的思想在于终生学习。松下最喜欢的诗句是,“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坚持追求,即有望于百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美国诗人塞缪尔·厄尔曼)。“他(松下)的整个一生证明了他在成长与日日求新方面的惊人能力。”
《极客与怪杰》译者杨斌博士特别推崇头脑中没有任何“定型”的东西,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值得学习的观点。杨可能是中国最有潜力的领导力学者,也可能是未来中国最杰出的领导者。但作为读者,我们却处在两难之间,因为他的领导力方面的几本译作远远超越其他商业管理类书籍的水平,在很多书籍还在准确上艰难挣扎的时候,他让我们看到大师的文采与中文的美丽。他的领导力方面译作除了《极》之外,还有《沉静领导》、《温和激进领导》。
在这个世界上,吸引眼球最多的是魅力型领导者、英雄领导者,我们也在不断阅读他们的传记,但阅读的主要目的并非瞻仰他们的成就,而是看到那些活生生的人。阅读他们是因为,只有他们被完整地记录了,这和阅读历史有点相似,我们只能看到史官们记录下来的帝王、官员,然后通过他们来观察身后的世界。
刚刚出版的另一本《领导力》(第3版)则突破了“发掘领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领导风范,从中总结领导的模式和方法”,杨斌在推荐这本他最喜欢的领导力著作时说,因为领导学问“从来不是用来‘欣赏把玩’的,而应该是‘起而行之’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总结的不是领袖们的行为,而是“普通人中的普通领导行为的最有实践”,我们时时可以应用,而不仅仅被他们感动。《领导力》总结出来的五种领导行为是: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
人的思维
下一个主题是人的思考和他们的成长。思维方面的书很多,但如果只能有一本,那对我来说一定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副题是“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一个对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