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是商品固有的属性。作为企业,谁不希望自己的商品在营销渠道中畅通无阻?可凡事都有一个度,一旦这种流通性脱离了企业的控制,商品由流通变成“流窜”,非法侵入别人的领地,即业界通常所说的“窜货(这里仅指恶性窜货)”,企业就不能不格外当心了。在生活中,流窜作案一直是让执法部门费神、难以有效解决的事情,商品的“流窜作案”同样让生产商头痛不已,对这些“危险分子”如果不闻不问,有朝一日就可能演变成致命的市场杀手——大量窜货也许可带来短期销量的猛增,但却是以牺牲市场秩序为条件,最终商品因通路和零售商都无利可图而滞销,甚至因此退出市场。当然,商品自个是不会东奔西窜的,其背后真正的元凶是那些见利忘义、不知自律的经销商或营销人员。
窜货的现象在每个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普遍存在。作为一种市场顽疾,“窜货”现象很早以前就被业界人士所关注。如何减少乃至根治窜货,也是众多有识之士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因为立场、见识不同,每个人开出的药方可能也会有所差异。笔者在此斗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但愿能起抛砖引玉之效,为将窜货这个“杀手”驱逐出市场尽自己的一份力。
认识窜货之祸
要根除窜货现象的发生,首先对其危害性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窜货有时候不易察觉,但其危害性是巨大的,日积月累可能侵蚀商品的整个市场体系,从而酿成大祸。具体一点来说,窜货对企业常具有以下危害性:
1、从经销商角度分析。对于被窜货的经销商来说,价格空间在窜货过程中消失了,不仅前期的市场投入白白的被别人利用了,而且失去了信用,销售再多的量也是穷折腾,不会赚钱反倒赔了许多。窜货将扰乱企业整个网络固有的价格体系,易引发价格战。长此以往,将缩减经销商的利润空间,降低经销商的信心,使经销商对该商品或企业失去信心,甚至最终放弃经销该企业的商品;
2、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上面说过,窜货引起价格体系混乱。同样一件商品,消费者在这个商店花100元买了,而后在另一个商店看到却只要70元,他会怎么想?他一定会有吃亏上当的感觉:这个牌子怎么这样蒙人?如果消费者是以70元买了别处标价100元的商品,他则可能会想:我买的是不是假货或者次品呢?混乱的价格将导致企业的商品、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3、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窜货可能带来某个市场短期的虚假繁荣,时间一长如果对窜货处理不当,经销商还可能反戈一击,调头投入竞争者的怀抱。经销商、消费者受到伤害或许只是暂时,企业却不得不咽下窜货最后的苦果。窜货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可能将企业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导致区域市场的崩溃。
找出害群之马
对付窜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找出始作俑者,即市场中那一小撮唯恐天下不乱的害群之马,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之。这些害群之马既可能是分公司的营销人员,也可能是经销商,当然有时候也不排除企业总部参与的嫌疑。
1、分公司犯案。分公司对市场从商品、价格、渠道到操作方法等方面有绝对控制权,企业该给总代理的政策和优惠对他们也全给了,有的甚至比总代理有更多更大的支持。分公司的最大利益点在于销售额,为了完成销售指标,取得业绩,往往把货卖给销售需求大的非管辖的区域市场。
2、经销商作乱。销售区域格局中,由于不同市场发育不均衡,如果异地的需求比本地大,异地货供不应求,而本地销售不旺,为了应付企业制定的奖罚政策,本地经销商想方设法完成销售份额,通常将货以平价甚至更低价转到异地。
3、总部放水。这种放水有时是无意的,企业的管理层没有主见,只要代理商提出要求,不管合理否,只顾发货赊销;还有,企业由于监控不严,总部工作人员受利益驱动,违反地域配额政策,使区域供货平衡失控,造成区域市场格局不合理。
调查窜货根源
中医说要“固本清源”,只有揪出了病灶,才能长久地健康。同样道理,防治窜货也要对症下药,才可能药到病除。所以企业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