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价值--智慧

   2023-04-12 互联网3990

  
  当我们静心观察,我们可以知道,举凡古今圣哲,大都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当他们居高位、掌大权、享受厚禄之时,他们都能善用其声望、权力和地位,担天下之重任,发挥一己之长以利济生民;若不幸而时不我与,小人道长,他们也都能“遁世无闷,不见知而不悔”(《易经》语),悠游林下,了其余生。道理安在?一言以蔽之,曰智慧而已矣。诸位也许会问,为什么智慧能使人看得开、放得下呢?原因是:智慧根源于灵性(亦即大我),灵性一经启发,则小我观念日渐淡薄,其心广大开阔,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语),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语),其境界是“圆满”、“光明”、“空灵”、“轻松”、“自在”。其精神能力达于最高,所以能化解许多无谓的烦恼。此时他不必再重视物质、声名、地位、权力,他所需要的只是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而已。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确,我们的躯体有限,容量有限,只要精神修养提高,智慧显现,我们原无需太多的物质,当然,更不需要虚名来安慰自己,权力来陶醉自己。一个君子,或是一个圣贤,如果他也追求财富、权位、声名的话,那么他一定是要借财富、权位、声名以完成他的伟大理想,而不是用这些东西来填补心灵的不足。反过来看,一个没有智慧的人,那么他肯定是个对万事万物执迷不悟的人。他一定活得很痛苦,没有希望,一定得受人愚弄,受环境摆布。他不能自甘淡泊,他的欲望极高,可是他不知如何去获得所欲之物;若一旦得到了,反而招来更多的烦恼,因为他不知要如何处理、运用;若一旦失去了,更是懊悔不堪;这就是所谓的患得患失。以钱财为例,一个缺乏智慧的人,没有钱他感到苦恼,有了钱往往苦恼更甚,有了钱再失去,其苦恼又复加倍。他可能财迷心窍,挺而走险,然后误蹈法网;若侥幸而成暴发户,便穷奢极欲,沉沦酒色,乃至玩物丧志;或者因不懂理财而旋复失去,到头来往往落得身心交瘁,狼狈潦倒,其结局甚至比原先贫穷的境况更糟。何以故?无智慧故。举一反三,余可类推,我们可以了解无智慧之人真是一无是处。推而言之,他们有钱是苦,无钱也是苦;生病是苦,健康也是苦;孤独是苦,群居也是苦;做事是苦,闲着也是苦;有地位是苦,无地位也是苦。总之,他们提不起也放不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