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名心理动因

   2023-03-08 互联网5180

那些一心想要追逐名望的人背后还另有一个原因,那便是潜意识中对于死亡的敏锐感知。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被提醒终有一天会面临死亡时,总是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体现自我价值有益的事情上来。一旦意识到终有一天会死亡,为了安心地生活下去,人们需要在现存的困境中寻求保护,感觉自己不再是难逃死亡命运的物质动物。只要我们将自己看做是对世界有特殊意义的贡献者,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的价值表示认可的人越多,我们所体会到的特殊感和安全感就会越多。

变得声名远扬的可能性——获得诺贝尔奖、奥斯卡小金人或者是名人堂的一枚勋章——简直微乎其微,因此那些未能实现的野心演变为心理斗争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早在1996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理查德·赖安和凯瑟博士曾经对100个成年人进行深入的调查,其内容包括他们渴望达到的目标、指导原则、价值观以及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衡量尺度,研究发现,同那些将精力放在自我认可和友谊方面的人相比,将人生目标定位于是否获得他人认可——比如说名望的人,所遭受的挫败感更强。之后的研究发现,无论哪个地区,牵涉到哪种文化,人们的心态都完全一样:如果将目标定位于像名望这样难以捉摸的东西,过于依赖于他人的认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很危险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很有可能也会对此表示认可,据说他一辈子只昏倒过两次,而且都发生在他的绝对权威遭到威胁时。

可是那些最终获得名望的成功者又是怎样的呢?只有极少数人承认自己曾对名望有过憧憬,然而这些人当中能够参与此类心理研究以及心理健康调查的,更是寥寥无几。一个丑闻主角的经历,同一个儿童畅销书作家相比,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很多有名望的小说家、演员、作家以及音乐家,在自己的作品打动他人时,都会获得持久的满足感。相比之下,豪华轿车、VIP包间和私人的海滩聚会则难以持久。然而,学者、心理学家以及一些名人的自传中都会指出,名望在带来各种收益的同时,也会有损于自身——正如历史学家列奥·布劳迪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对于那些想要借名望成就自己的人来说,潜伏在每一次成名机会背后的是对自己的进一步割裂。”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