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蜕化为项目
自从1969年“软件危机”成为一个学术术语以来,克服软件危机的努力一直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框架下进行,比如结构化软件方法,原型化软件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工程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先有设计,然后有作品。
然而,软件工程管理和其它工程管理相比还是有其特殊性,比如,软件是知识产品,进度和质量都难以度量,生产效率也难以保证;软件系统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虽然如此,软件项目管理的工程特征并没有改变,软件工程的“分析-综合”架构并没有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软件工程”这个听上去没毛病的术语,实际上潜藏着极大的危险:将软件问题仅仅当作“工程项目”,就忽视了“软件”这一智力活动的最丰富、最多彩的一面。“软件”成为“项目”,可能已经丧失了灵魂。
关注软件组织的能力
应当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院1984年提出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把注意力引向了正确的方向,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工程问题很容易被简化为工具是否锐利的问题,简化为一个根据目标演绎的过程。工程失败也可以从项目管理上寻找原因。但组织的成熟水平,的确是软件开发的核心问题。
CMM首先不是单纯地考察项目,而是考察组织,以及组织的演进。CMM强调的是组织的能力,而不是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些更多地以规则、方法面目出现的东西。
CMM的探索,把软件项目关注的焦点,从工程本身转向了实施工程的组织,这是现代项目管理的灵魂所在。项目管理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关于组织、关于组织的成熟程度、关于组织的能力、关于组织的智商的学问和技术。
组织行为的改善,可以视为种群习性的迁移,其意义远远大于一次次孤立的猎食行动(项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22-20225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