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职业兴趣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第一次应聘求职的大学生尤其要警惕一些用人单位潜在的附加标准。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是北京著名高校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是公认的专业素质非常优秀的好学生,专业一等奖学金几乎年年少不了她。从本科开始,她的英语成绩就遥遥领先,当她的同班同学还在考英语四级的时候,她已经在六级考试中拿到90多分,绝对是学院公认的尖子生。但她的外在形象不出色,身材瘦小,容貌平平,而且性格有点内向,语言表达能力不出众。这些看起来跟用人单位公布的招聘要求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后来却屡次成为她面试的最大障碍。
我师妹喜欢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工作,但她又不愿意进入存在过多风险和压力的单位,所以她给自己定的职业方向是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高校。第一个求职目标是国家人事部的某研究部门,简历筛选顺利通过,结果面试一轮后即被刷下来。第二个面试的机会是京城某高校,同去竞争惟一一个录用名额的是她的同班同学,一位身高出众,五官端正,而且表达能力也不错但是专业修养很一般的男生。结果试讲之后学校选中了才能一般的男生,拒绝了颇为内秀的她。
屡次面试遭拒之后,最终一家她曾经实习过的事业单位很高兴地录用了她,因为单位很清楚她是一位才学出众的人才。而她接受这样的结果却是迫于无奈,找工作的时间总不能无限制地拖下去。
客观地说,我师妹求职屡次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程序的原因,也有她自己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潜在选材标准的原因。很多事业单位和高校在招聘时虽然都列出了明确的人才聘用条件,但有一些潜在的标准很少明示。例如他们在考察应聘者专业素质的同时,也会考察应聘者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等外在表现,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意承认这种潜在标准的存在。我师妹恰恰因为缺少这种外在吸引力,同时又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才屡次遭拒。如果她到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对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一些行业例如市场调查业求职,我相信她会有更多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