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蹋下心来做环保研究的吴桐一口气又搞出了11项专利:如废旧电池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海水淡化处理发电系统等等。吴从此与环保结下了“缘”。
环保产业的广阔前景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使吴桐最终走向了环保“不归路”。但研究人员出身的他至今仍在资本与知本之间徘徊。
据权威人士预测,今后5年内,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以每年15%以上的发展速度增长,到2005年将从现在的700亿元增加到1400亿元。而同时,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是由政府包干,采取非赢利性收费,政府投资、政府经营。有统计表明,1998年全国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高达86亿元,1999年,这个数字超过了100亿。连年攀升的垃圾处理费用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不堪重负。吴也正是看准了这一机会,及时提出了BOT的运作方式。
如今,有了“底气”的吴告诉记者,到年底,他的目标要达到5.5个亿,而且还要在北京建立两个样板工程:一个是污水处理发电工程;一个是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尽管如此,吴对自己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吴说,自己更适合做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商人。他做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将自己“心爱”的技术“发扬光大”。作为研究人员又兼董事长的吴对资本与知本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追求完美、严谨与循序渐进发展模式的知本同资本的迅速“逐利性”有一道天然裂缝。不过有过失败教训的吴正逐步把这一裂缝缩小。
“我一直有一个梦,有一个追求——那就是完成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的课题。”高举民族环保产业大旗的吴桐,多年来一直将自己对理想与生活的感悟写进日记。失去父母,又一直单身的吴也只能将日记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
愿吴桐的日记中,今后不再有辛酸。
更多>同类资讯
©2022-20225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