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危害中国的洋垃圾!

   2023-10-05 互联网1930


  1950年代,统计过程控制学及其人群关系运动在美国消失。美国采用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s)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戴明给日本产业领袖授课,日本开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TQC–TotalQualityControl),日本设立戴明奖(日本最高质量管理奖)。

  1960-1970年代,美国继续采用目标管理。戴明继续给日本产业领袖咨询和授课。日本经济繁荣。美国渐失市场。

  1980年代,在汽车、家电、钢铁等所有日本产业参与竞争的行业,美国企业不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是被迫退出了行业竞争。戴明管理式公司和目标管理式公司在市场上决出了胜负。美国人开始反省,NBC纪录片《日本能,为和美国不能?》使戴明在美国一夜成名,美国产业界普遍认为:“戴明是日本经济奇迹背后的驱动力。”戴明管理哲学和统计过程控制学在美国成为时尚,美国开始采取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美国设立鲍丁格奖(美国最高质量管理奖),开始批评并放弃目标管理。

  19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目标管理在美国消失,美国产业仍重视质量管理,强调领导力企业文化,以及从丰田管理体系(ToyotaSystem)改进而来的精益化制造/工程管理(LeanManufacturing/Engineering),美国工业重新站了起来。

  二、20年前危害美国的目标管理会对中国有好处吗?

  1.1980年代美国银行目标管理的结果

  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曾一度制定了全美国最有雄心的目标绩效考核激励奖罚制度,以发放贷款的数额决定贷款员的表现,表现最佳者可获得超过中等表现者50%收入的奖励,结果美国银行得到了他们想要,也该得到的东西:大批的坏账,虽然实现了管理目标,但随后银行却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只看贷款数额,而不去考虑表面看不到的更重要的贷款质量、风险、客户忠诚等因素。只知道要求雇员110%地努力工作,随后再加10%的目标要求,如此年复一年是非常愚蠢的管理方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