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刘信蓉
我们常听人说:“这种有损党和国家的事,不是我干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的逐渐形成的[年品质。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开始接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和影响直至成人,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而创造性人格有指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然而,自从我国恢复高考后,忽视了人格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只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各校、各位老师把德育的发展放在了智育之后。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知识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将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语文知识是人才竞争的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积淀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作用,是一个民族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宝。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命题,语文教学必须会对学生的人格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时,将受到“弗受”“不屑”的人格尊严的影响,在学习《谈骨气》时,就会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精神所感染,将语文教育融入人格培养之中,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重要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