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流程改善提高短期效益

   2023-11-15 互联网1780
核心提示:寻求短期治理的企业,通常不应当采纳业务流程重组的方式,但针对某些关键流程对症下药,同样可以迅速见效  当企业运营绩效如退

寻求短期治理的企业,通常不应当采纳业务流程重组的方式,但针对某些关键流程对症下药,同样可以迅速见效

  当企业运营绩效如退潮海水般节节下降之时,当企业收入如小孩蹒跚学步增长乏力时,这时经理人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出售非核心业务、延缓长期项目或投资、大幅裁员等传统的开源节流举措。尤其在跨国公司和私营企业,这类快刀斩乱麻的修补办法常常成为“扭亏增盈”专家(turnaroundexpert)的杀手锏。

  杰克·韦尔奇的“要么盈利、要么停产、要么关闭”的经营理念成了许多西方企业管理者短期治理的三步曲。

  然而,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业务流程重组(BPR)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盛行的管理改善工具,用来使昏昏欲睡的大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染上“大企业病”的公司)实现长期治理的目标。寻求短期治理(通常是六到十个月)的企业,通常不应当采纳业务流程重组的方式;但用流程改善的视角去审视企业的一些问题,比如针对某些关键流程对症下药,同样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迅速见效!

  重新分配资源、突出价值创造环节

  许多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或售后服务承诺是通过呼叫中心完成的。我们进行的一项服务质量追踪调查显示,客户的满意度和呼叫中心的工作分配制度有直接的相关性。比如,国内绝大多数的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的人员配置,都是按工作量或产品种类来分配,几乎很少按客户呼入的业务价值分类。这直接导致多数客服中心是企业的“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航空公司的机票预订销售热线,过去三年来一直是靠母公司补贴过日,咨询专家发现该销售热线的100多位接线员每天有70%的时间花在接听和回答诸如“航班何时到达”、“最近机票有无打折”等这类信息服务上。而对于“我要订一张去上海的机票”这类直接创收的机会却时常被“占线”、“系统中断”、“付款手续不合适”等问题而牺牲掉。很显然,该销售中心把大多数的资源投放在不能直接盈利的形式主义的“服务”项目上。后来,该中心听取专家意见改变了工作流程,把每天的客户来话按价值分为四个等级,并对价值最大的来话开展更细致更优质的服务,按不同等级的来话对接线员进行分类培训,结果该销售热线在7个月内实现全面盈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