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建国时,中国约有老字号企业1万多家。到上世纪90年代,原商业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00多家,老字号企业迅速减少,在剩下的老字号企业中,70%是勉强维持现状,2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只有10%的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比较好。而一些改嫁的老字号,新东家看中的往往只是老字号所处的黄金地段,而至于老字号本身的金字招牌几乎被忽略掉了。
业内人士指出,老字号在新形势下面临“三老”难题:一是产品结构老。二是营销方式老。有的老字号还靠几十年前“前店后厂”的办法维持局面;三是观念老。
老字号“老”,还因为它有不少“老人”,太多的离退休人员,负担重;老字号在建国后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利润都上缴了国家,企业积累少,由此使得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再有,部分老字号因产品老化,技术骨干流失,人员老化,如此下来老字号就剩下“老”了。
品牌维护需要投入
恒源祥老总刘瑞旗认为,一个品牌进入市场之后,有三个成本需要企业考虑,这样的品牌才有资格谈“终身大事”。第一个成本是品牌进入市场的导入成本;第二个是品牌导入市场以后的维护成本;第三是导入成本后,当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下降时,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成本,或者想把品牌地位进一步提升的成本。这后两个成本也是老字号必须面对的问题。
刘瑞旗坦言,根据预测,三五年以内,类似于恒源祥这样的品牌在市场当中的地位维护成本将达2亿人民币左右,那也就意味着恒源祥在3-5年以后,每年至少要有2亿人民币的投入来用于品牌维护,这只是用于维护的成本,如果要提升的话,就需要更多的投入,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企业如果对品牌的塑造做长线打算,必须要明确是否具备这个能量,否则会“杀鸡取卵”。如果一个品牌不加以维护,那这个品牌过去的投入将会全都浪费掉,它跟有形资产不一样。因此看一个品牌“行不行”,看一个老字号能否持续,看就看他在财务运行中每年要维护这个品牌的成本支付没有?如果他没有支付就不要去谈这个品牌,它就会消亡,会越来越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