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非同寻常的“一分钟”透露出一个重大的信号:李宁牌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标志着李宁公司谋划已久的重大工程——重塑“李宁”——全面启动了。
品牌重塑势在必行
成长的上限就在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上。这是任何一个公司都可能遇到的难题:在经过成功的快速扩张后,企业成长的速度骤降,直至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企业的上上下下都感觉到有一种近乎魔障的东西在阻止企业的规模、效益,使之无法再向上增长。
在李宁公司总经理张志勇的眼里,这一切意味着李宁品牌已面临着危机。张志勇进入李宁公司之前,先后做过财务会计、财务主管、财务部经理和财务总监。
财务出身的张志勇天生对数字敏感,喜欢从数字中发现问题。他把李宁与耐克、阿迪达斯在不同的城市的销售额作了个比较,发现李宁在对品牌不太敏感的二类城市销售额一直都不错,而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品牌充斥的大城市,李宁的销售额总是上不去。这可以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李宁的品牌号召力已经停滞,或者在衰减,公司已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虽然这种困境还没有到毁灭性的程度。
2001年4月,张志勇请盖洛普公司为李宁品牌做了一次全面的消费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李宁牌的种种问题:
一,目标消费者不清。李宁公司管理层定位的目标消费者是:年龄在14到28岁之间,学生为主,大中城市,喜爱运动,崇尚新潮时尚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但真正购买李宁牌体育用品的核心消费者人群年龄在18到45岁之间,居住在二级城市,中等收入,并非“体育用品的重度消费者”。
二,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但忠诚的消费者是崇拜李宁的那代人,更加年轻的新生代并不知道李宁是谁,对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李宁牌是隔膜的。
三,品牌的个性不鲜明。在真正的消费者眼中,李宁牌的个性是与李宁本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是具亲和性的“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并非是李宁公司最近几年奋力打造的“年轻的、时尚的”品牌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