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营销活动之前,一定要把市场情况,诸如行业前景、市场容量、竞争情况等了解清楚,然后整合一下自身企业或产品的资源优势,找到与竞争对手产品对比之下自身所必胜的理由。即在没进行营销活动之前就确立一种战则必胜之势。如果未有必胜之条件不如不战,否则只会劳民伤财,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里有个类似的原理比喻,将P比作所取得的营销效果(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F表示各种营销活动所取得的合力(广告、促销、事件、公关、新闻等),S表示营销活动所集中的市场区域(市场区隔、渠道)。
即:营销效果(P)=营销力(F)/市场区域(S)
同样我们可以得3以下结论:
1、在企业因受到资金、人力、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所能投入的营销力(F)一定的情况下,要想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P)只有尽可能地缩小市场区域(S);
2、在一个已经确定了的市场(S)上,要想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P),只有尽可能地投入营销力(F);
3、要想使营销效果(P)最大化有两种方法:尽可能地加大投入营销力(F)或者尽可能地缩小市场区域(S)
世界万物都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任何事物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强弱之势,而且强弱之势处于不断的变化和相互转化过程之中。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的营销双方虽然在整体上存在着强弱之势,但这只是暂时的,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且再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不同的局部层面上都存在着不如弱势一方的因素。比如在某一局部市场,某渠道范围内,或者是管理、技术、发展潜力、使用方便性、产品价格、推广手法等方面。只要弱势一方找出竞争对手的弱势之所在,就可以在对手的弱势点上集中自身各种有限的资源,营创出比竞争对手在这一点上强大得多的优势,不断取得局部的胜利,进而谋求全局。
其实在营销活动中,E即是营销效果,m则与营销资源相仿,速度(v)则与营销行动速度设计区别,于是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