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16年前中国信息化起步的样子,所有关于IT的争论都会烟消云散。1988年,吴培伦还是天津科委下属企业中北公司的技术员,正在与寻找合作开发“四班国际化”项目的四班公司(FourthShift)全球研发副总裁JohnCarlson谈判。但是那时,吴培伦自己对这个项目的前景也不十分看好,甚至在合作项目即将研发结束时,他们还没有确认是否将产品推广到中国。
吴培伦最早的同事、曾从事财务软件产品开发的刘伯钧第一次看到四班这么完整地涉及销售、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多环节的软件非常兴奋,“每个功能之间能很好关联,灵活性也很强”。在此之前,他们自行开发的产品都是单一功能——为财务开发一套,再为库存开发一套。但他同样对前景持怀疑态度。
“那时提到MRP,几乎没人知道是什么。”在吴培伦眼里,当时国内制造型企业生产方式非常笨拙——“没有科学的计划体系,经常不知道买多少材料,生产多少产品才正好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了不缺货,它们通常会多生产,导致大量库存,成本与效率不能平衡。一切使用手工,运气好的话会在某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里找到1台装着DOS操作系统的电脑。”
最后,吴培伦和Carlson还是决定在中国开辟市场。Carlson变卖了在美国的家产,携妻带子来到中国创业。1989年,四班(亚洲)来到了中国天津,开始在ERP“盲区”卖起了ERP。一开始,就连招聘员工都非常难,编程人员倒不成问题,但实施顾问型的服务人员却招不到。那时,前来应聘的人都不觉得这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行业,纷纷发出有没有客户的质疑,愿意干的很少。他们哪里知道,16年后,实施顾问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实施费按每小时上百美元来计算。那时,与四班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SSA等几家软件公司,国内的本土企业主要是开思和利玛。
Carlson和吴培伦两人是四班(亚洲)最早的销售人员。现在,他们分别是四班(2003年更名为思博SoftBrands)亚太区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