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实际效果如何呢?进入新世纪以来,据统计,有21家企业完成了信息化阶段目标,占全国钢产量的30.2%。他们的信息化100%涉及企业核心业务,其中57%的企业进入应用成熟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年效益1000万元~6000万元之间,信息化投资回收期平均3.5年。
以MRPⅡ及ERP为代表的管理信息化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褒贬不一,尽管已经出现了联想、海尔、一汽、徐工、奇瑞等企业的成功案例。但专家们普遍认为,机械行业信息化成功率相对较低,成功案例相对较少,特别是真正从企业信息化中得到效益的并不多。另据调查显示,在上百家大企业的信息化中,涉及核心业务的约占1/4,应用进入成熟阶段的只占3.7%。在许多企业中,ERP今天仍然是一个进行时,痛并进行着。
目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要进一步深入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
成功的ERP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从我国金融、电信和钢铁等行业的实践来看,成功的ERP一定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为管理的组成部分。用钢铁行业的说法,就是建成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连着骨头连着筋。
以钢铁业为例,为了应对“家大业大”,在计划经济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层次管理结构。但弊端也很明显: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同时,信息割据引发多本账现象,企业经济安全风险凸显。在信息化过程中,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流程再造,打造了一级财务、集中生产指挥、统一采购和库存、统一的销售网络,40多年形成的机构和机制框架被改变了。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效率提高,积压减少、资金流动加快、经济安全度显著提高。企业的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解决,企业内经营者与操作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解决。没有信息化,这种流程的再造和机构改革是难以实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