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产品凭借奥运的名气,200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100%,销售额达到了14亿元人民币。耐克公司花费上千万美元,创造的乔丹耐克运动鞋,在1985年当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3亿美元。
国内企业开始征战奥运
精明的商家早已认识到体育背后蕴藏的无限商机,借助体育赛事开展的营销活动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所推崇的公正、公平更能使厂商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价值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国内民族企业也日渐走上了这条道路,“李宁”连续第四次出资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本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跳水队、乒乓球队和射击队将身着李宁牌比赛服装参赛。而西班牙男、女篮球队和法国体操队也身着李宁比赛服出现在雅典奥运赛场上。今年3月份,“联想集团”也以8000万美元的高价拿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TOP会员证。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蔡俊五教授告诉记者,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有着普通广告3倍的回报率,奥运经济大战自然激烈起来,这就是奥运的魅力。
赞助奥运也包含风险
奥运经济大蛋糕正在散发出诱人的味道,中国企业也闻之越来越兴奋。但是从这次冲击雅典奥运会的企业来看,我国的很多企业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的或者公益意义上的参与,科技含量较低的制造业和劳务输出占有很高的比例。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认为,奥运会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但要将这个商机捕捉住,并转化成利润,都需要企业多动脑筋。不可讳言的是,奥运会的商机同样包含了风险,要想拿到更大的利益,就得冒更大的风险。企业参与奥运会决不等同于出钱出物赞助,出了钱和物的企业应当利用奥运会的赞助机会产生社会效益。
当“李宁”赞助了西班牙男篮时,中国男篮却牵手了“耐克”。奥运的竞技场,同样也是营销的赛场,但愿中国的企业在奥运营销的赛场也不失落奖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