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成立不过3年估值已升至150亿美元 是什么让滴滴快估值提升如此之快?

   2024-03-11 互联网630

  趋势决定了行业成长性,愿景决定了具体企业的成长高度。新的定义反映了滴滴快领导层的战略高度,目标是成就一家以移动时代的各种方案化解社会大物流难题的平台级企业。它标志着滴滴快的已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展示出定义未来的信心。在投资人眼中,清晰的愿景往往意味着公司运营步入成熟期,未来回报预期更为稳定。

  三、应用场景驱动的商业模式、生态体系

  从最初的出租车到专车、快车、代驾及顺风车,还有正在涉入的综合物流,滴滴快的业务远比所有对手都更丰富,平台化更明显。

  这些服务涵盖了出行与交通各种应用场景,而且并非孤立模块。在大数据支撑下,它们可互相打通,根据应用场景重新定义、组合。未来的应用场景,也不会局限于出行与物流。滴滴快的除了纵向打通垂直产业链之外,一定会横向集成各种行业服务,成为一个巨型的O2O平台。

  很多人没注意到滴滴快的有着类似BAT的链接能力:不仅是人与车,更有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车与服务的链接。滴滴快的有撬动整个社交网络、物联网及O2O的能力。

滴滴快的融资15亿美元

  前几天有人炒滴滴快的顺风车成了新“陌陌”,就透露出社交商机。未来,每辆车都会是个性化媒体平台,根据企业或大众需求提供定制的广告媒介服务、信息服务,并通达线下。

  应用场景驱动的商业模式,反映了滴滴快的对用户的成熟认知、产品研发能力、大数据能力,也反映出它的开放性、平台化及集约化优势,这是一个生态体系。一旦运营成熟,内外部一定会产生滚雪球效应,汇聚起目前还难以想到的各种服务,并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巨大的想象空间,决定了滴滴快的的估值维度,比对手Uber更丰富得多。

  四、业务创新与研发能力

  应用场景驱动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滴滴快的本质上首先是一个技术型公司。

  平台上的出租车、专车、代驾、快车、顺风车等服务,尤其是顺风车,几乎是目前行业的技术高地,背后涉及复杂的数据分析、计算、智能搜索、LBS、精准推送等。

  前段时间,程维对外公布了“潮汐战略”,与其说是企业战略,不如说是技术军演。平抑车流高峰与低谷的技术,被人视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社会难题。

  5月份,滴滴快的成立了机器学习研究院,定位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大数据挖掘方面。研究院还将投入重金,在智能交通、数据挖掘、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研究。

  一段时间以来,滴滴快的一直在招募全球顶级的大数据研究专家,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技术动向。

  我的判断是,20亿美元的融资,会有相当部分投向研发。

  五、高速成长性

  3年中,滴滴快的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交通平台:5月以来,每日专车订单数已达300万,周增30%,目前市占达80%;每日出租车出行次数达300万次,占比99%;中国360余座城市,150万名司机加入,占比75%;用车次数为中国第二名同行10倍,全球为其至少3倍,日活跃用户数为其10倍。2015年年底,年化总收入120亿美元。

  从规模看,滴滴快的的对标者只有Uber,而后者比它小很多,估值却明显领先。Uber应该是沾了“美国公司”、“全球化”这些标签的光。

  这轮融资之后,双方应该是进入IPO角逐战了。拿滴滴快的来说,20亿美元、130至150亿美元的估值,对应着13%至15%的股权比例,应该称得上IPO前最大一笔。未来即使有新资金,也不可能释放更大比例。滴滴快的有望借此完成它在资本市场上惊人的一跳。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gaofa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