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障型产品的大力推广。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期对于投资的狂热之后,保险产品的发展又开始向保障回归。脱离保障的本质特征,保险无疑是无法立足的,保险产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保障的本来面目。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传统保障型产品的份额在新型产品的挤占之下也保持在40%以上。因此,传统的保障型产品如意外险、健康险、定期寿险、长期寿险还是要保持发展,关键要看是不是符合需求。另外,开发具有分红、投资等功能的新型保障型产品是国际保险产品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大多数刚刚脱离温饱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人,我们认为对于保障的需求还是比投资需求来得实际。目前来看,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把目标瞄上了高收入人群,力图开发高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正视大多数人对于保障的需求也许正好是寻求突破的所在。
4.在利率水平面临突破之际对投资型产品重新定位是今后一个利率周期的重要工作。面临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的利率水平在保持了3年的历史低位之后有望走出谷底,开始新的一轮利率周期。应该说,这正好是保险尤其是寿险业调整投资分红型产品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
由于分红型产品的保证利率定得并不高,一般定在1.7%至2.5%之间,所以保险公司自留的分红压力在未来有望减轻。这一预期跟目前的利率水平和国债投资收益有直接关系。目前市场对于分红产品的非议来自于分红未达预期,笔者认为这并非分红产品本身不好,分红低主要是因为分红产品主要投资于基金而造成严重折价,如果投资国债、企业债和银行间市场,情况应该要好得多。应该说,分红产品最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因为它有保底收益,即便没有年终分红的情况下,保单持有人还能获得稳定的保底收益。可以预见,分红产品仍然会保持在新型产品中的优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发行的保证利率维持在1.8%左右的分红产品,在利率上调以后竞争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如何规避这种系统风险,是精算部门在这个敏感时期应该提前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