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营销:本土与跨国的真正对决

   2023-12-16 互联网1620


  但是战略需要常变常新。2002年年底,TCL移动通信比上年增长263倍的惊人高速获得了亚太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0强的第一名;2003年,波导的风头更是盖过摩托罗拉。但仅仅是一两年的时间,TCL的销量和利润同比分别下降6.8%和30%,波导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14.05%。在抱怨外资手机水货问题严重,抱怨银根紧缩的同时,我想国产手机行业更应该来检视一下自己的战略问题,或者说,检视一下对未来几年生意发展的判断。“宝石”手机能在过去成功,但是今天可能就是过时货,保姆式的营销也同样很容易被外资企业发现漏洞和模仿。尤其在手机这种高变化的行业里,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预见到未来,那么,停滞和倒退恐怕就是必然的了。

  二、渠道和品牌,渠道为先

  陈春花教授在她最近的著作《领先之道》中,对中国优秀的企业营销成功的结论是“渠道是中国先锋企业成长中最关键的因素,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同渠道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价格战。而品牌如果不具有溢价的功能,那就不能称之为品牌。

  第三世界国家还没产生过什么著名品牌。一个国家的产品品牌受制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制于国家定位、民族特性。法国的化妆品举世闻名,得益于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德国的产品被认为是精密和可靠的,也是得益于日耳曼民族本身的特性。同样,中国产品至今还被贴着“廉价”的标签,也是因为我们还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整个国家品牌影响产品品牌最深的恐怕要算是日本,二战之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它在当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所以,日货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廉价货”,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日本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它也拥有了很多能和欧美抗衡的品牌。稍后的韩国也是同样的例子,三星的崛起,看似搭的是奥运会的顺风车,但有很大的原因恐怕也要归功于韩国国家的崛起。所以,从长远看,中国品牌的崛起根本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是在最近一些年,如果硬要塑造所谓的品牌,无疑是缘木求鱼。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