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森村乡渔岸村恬静的小河里,3000只鸭子在水面游弋,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鸭场的主人竟是一个肢体有缺陷的残疾人。
今年55岁的张社利在孩儿时代,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顽童,一次意外使他失去了右手,成为肢体残疾人,如此大的打击,使他成了一个不善言笑的孩子,从此消沉度日,消极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社利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家中还是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失去手臂的残疾人,如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呢?”张社利一直都在思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农村大地,村民们都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也触动了张社利的神经。
“村子里已经有好几个养鸡场了,再挤进养鸡行列销售就成问题了。正好我家边上有条小河,养鸭倒不失为一条出路。”2006年,张社利经过一番思考,在亲戚的帮助下,购买了100多只鸭苗,试着在河边放养,5个月后就开始产蛋并有了经济效益,通过一年的试养终于有了靠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一点微薄的收入,积累了一点养鸭的经验,这使张社利感觉到:只要肯吃苦、肯动脑筋,残疾人照样能脱贫致富。初步感受到成功喜悦的张社利,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2010年,张社利又把养鸭场的规模扩大到了3000羽,他租赁场所,搭建鸭棚,前期投入七万多元。正当张社利的养鸭资金发生困难时,村支部书记吴泽益借给他一万元,又帮忙联系银行贷款三万元,解决了张社利的后顾之忧,5个月之后鸭子产蛋进入旺盛期,有了收获,他归还了借款,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过去不善言谈的老张,现在逢人就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