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系列实效举措,使2万平方公里的三燕大地轰轰烈烈地掀起了“白色革命”的热潮。
创新建设 一年崛起100多万亩大棚
朝阳经过20多年才建设保护地85万亩,而现在一下子就再搞100万亩,可能吗?不说别的,近200亿的资金上哪去弄?这么多的土地从哪出?服务体系能跟上吗?
朝阳市长王明玉说,“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是近年来朝阳农业的‘天字号’工程,对朝阳农民来说,它能从根本上解决朝阳的‘三农’问题。任务再重,困难再多,也要干。”
方向已明,雷厉风行。朝阳市成立领导小组、调整土地、筹措资金和招商引资、加大小区规模建设、提高及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动作顺次展开,并在创新运作模式和建设途径上下大功夫、下足功夫。
为破解资金瓶颈,各地实施“以工补农”战略,把二三产业等社会资金吸引到设施农业中来。一年多来,全市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参与建棚的达到461家,建设面积45.66万亩,占到了100万亩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朝阳市采取“拉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招法,激发农户建棚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来。
“前年,咱投资40多万块,建起了10栋、100延长米的暖棚,种上了6棚黄瓜、3棚番茄、1棚茄子”。建平县八家农场的农工郭瑞斌告诉记者说,“每栋棚去了各种投入能剩两三万,现在差不多收回成本了。这可全亏了场里把工作都做到家了啊。”
为了让大棚建设与粮食种植“不争嘴”、“不犯冲”,各地把眼光瞄向了荒山坡地,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耕地占用,而向“四荒”要地,要大棚。
隆冬时节,在龙城区边杖子乡朱杖子村的一处山顶俯视而望,只见依山梯度而建的无数白色大棚犹如银色的海洋,在日光照耀下泛出潋滟的光芒。全市共投入“四荒”土地平整资金1.8亿元,开发“四荒”18.86万亩,建棚6万栋,不但解决了粮食生产与设施农业发展争地矛盾,而且实现了6万多农户稳定增收。
2010年6月以来,朝阳共新增设施农业106.77万亩,目前全市大棚面积已经超过185万亩,农民户均超过1个棚,设施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70%。
搞好服务 让贫瘠地一年四季皆为秋
往常那些看老天脸色“顺着垄沟找豆包”的农民,扣上大棚后一下子从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金元宝”,捧来了“金疙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