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县兔业一直做不大,主要是该产业一直处于‘小、散、乱’的状态,没形成规模。”开县肉兔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杨雨昨日介绍,2006年,开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形成共识:开县草地资源丰富、有大量适合肉兔养殖的农作物,而肉兔是节粮型动物,主要以食草为主,繁殖力强,经济效益快,开县发展肉兔这一特色产业前景广阔。当年,肉兔产业被列为该县的特色产业,纳入了地方财政重点扶持的范畴。
开县发展肉兔产业,很快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国家扶贫办将开县列为了国家级种草养畜科技扶贫示范县,农业部免费向开县赠送1000只良种兔,重庆市农委将该县列为库区特色产业建设示范县,提供项目资金予以扶持。
为了形成规模,开县多次出台肉兔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肉兔养殖规模场(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头养兔所需的牧草种籽、兔巴氏杆菌、兔魏氏梭菌等重大疫病疫苗,并对养殖设施等进行补贴、对养殖规模大的公司予以奖励。
兔业去年产值达3亿
为了让农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前景,开县组织干部走村串户给农民算账:一只母兔一年可产出30多只肉兔。肉兔的销售价格平均在18元/公斤,如果按每只肉兔重2.5公斤计算,一只肉兔就可卖出45元。也就是说,一只母兔一年就可以产生1350元的经济收入。如果一户农村居民养殖20只母兔,一年经济收入就近3万元。
政府的扶持,调动了养殖企业和农户的热情,吸引了近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县兔产业很快成为了我市区域经济中的一抹亮色。
在该县九龙山镇东坝村,当地村民采取“兔—沼—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存栏优质能繁种兔1万只、年出栏20万只种兔、出口加工用肉兔60万只,成为目前全国单体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肉兔良种繁育场。
五年来,开县的肉兔养殖产值年年翻番。据开县兔业发展办公室统计,2010年,开县出栏商品兔640万只,实现产值2.38亿元。而在去年,开县出栏商品兔超过800万只,兔业产值达3亿元,成为了全市最大的肉兔生产基地。
打造完整产业链 产品盯上国际市场




